中新網石家莊七月二十八日電 題:行走在燕趙文明的高處
——河北正定千年古城墻亟待保護
中新社記者 牛琳
從東晉時的土筑,到北周時的石砌,再到唐代重新擴建為土城,最終明朝擴建后改為磚城,河北正定古城墻歷經千年滄桑終于修成“正果”。然而,擁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的城垣于半個世紀前的幾年間大面積損毀,F(xiàn)在如要全面修復,所需資金卻是一個天文數字。有人粗略估算,大概需要超過十億元人民幣。
千年城垣一朝損毀
“周長二十四華里,高三丈二,上寬二丈,下寬三丈,設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壁壘森嚴、氣勢磅礴……”談及昔日河北正定古城墻的風采,正定縣政協(xié)文史委主任張銀耀如數家珍。
追溯正定古城墻的歷史,張銀耀說,那得從東晉十六國時期說起。公元三五二年,前燕大將慕容恪攻冉閔于常山,在滹沱河北岸建了一座軍事城堡,起名安樂壘,這就是今天正定城的前身。今天人們看到的正定城墻是明代遺存。明朝時城墻擴建為周長二十四華里的土城,并在城墻夯土外加砌一層灰磚作為加固。從此,土城變成了磚城。
張銀耀介紹,城垣平面呈古代“官帽”行,西北飽滿,東南稍缺,取“天滿西北,地缺東南”之意。據說,這種風水極好,有“為官長久,貴人多出”之意。屈指算來,迄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
然而,現(xiàn)如今的正定城,城門樓、角樓、垛口均不存,城墻磚也所剩無幾,土筑規(guī)模尚可見到。城垣斷斷續(xù)續(xù),殘存八千一百零六米。相對而言,西、東、南三面保存尚較完整,北城墻破壞頗為嚴重。
談及城墻緣何損毀,張銀耀不無遺憾地說,第一次大規(guī)模破壞是在一九五八年大煉鋼鐵時,有些單位拆城墻磚修高爐,后來又陸續(xù)有部分群眾拆磚修房蓋屋,久而久之,一座氣勢恢宏的磚城變成了殘垣斷壁。后來因保護不善,修路、建廠房、建校舍等,正定城的城門樓、角樓、垛口遭到損毀,只留下如今這般模樣。
巍巍城垣余燼尚存
踏上陡削的古城墻,記者看到,尚有幾對青年男女在青蔥的樹叢掩映下席地而坐,閑適地聊著各自的心事。在城墻邊長大的孩子,還依稀記得兒時爬到古城墻上玩捉迷藏的日子,還有城墻上的酸棗、枸杞,在孩子的眼中是那么地誘人。
當地人告訴記者,現(xiàn)在每到春天,古城墻上的掃帚苗(一種可食用植物)都會長得很好,人們紛紛上去采來吃,美味可口還綠色環(huán)保。
張銀耀說,正定城垣最宏偉壯觀的就要數四座城門了。四城門東曰迎旭,后改為環(huán)翠,南曰長樂,西曰鎮(zhèn)遠,北曰永安。每座城門設里城、甕城和月城三道城垣,城門上都有巨幅石匾額鑲嵌。每座城門洞長約五丈,高二丈,都是用條石鋪基、大磚拱券。城門門板厚半尺,外有鐵皮封包。
記者目之所及,看到南城門內門上清晰嵌有“三關雄鎮(zhèn)”的匾額。但張銀耀說,現(xiàn)在的南城門城樓及兩側各五十米的城墻,是二000年正定縣政府為保護文物、發(fā)展旅游,號召全縣百姓捐獻舊城磚,并投資三百九十九萬元人民幣修復的。值得欣慰的是,施工時切實遵循了“修舊如舊”的修繕原則,為后人留下了真實的考古依據。
而殘存的西城門經歲月剝蝕,已漸失往日風采,只能于斑駁的城磚中依稀辨得歷史的深沉。東門因建設性破壞蹤影皆無,不知去向。
古城保護任重道遠
談及古城墻的保護,張銀耀說,自二000年修復南城門和百米城墻后,正定古城墻的修復和保護工作一直停滯不前。在一九九九年制定的《正定縣文物保護利用中長期規(guī)劃》里,計劃在古城墻外圍建設三十至五十米寬的綠化防護隔離帶,并綠化古城殘垣,逐步將其建成環(huán)城公園。但目前因為缺少資金,這項工作幾乎沒有任何進展。
張銀耀說,他們做了一個估算,如果包括修復四座城樓(三重門)在內,再加上搬遷賠償等,將正定古城墻全部恢復原貌,大概需要十億元人民幣以上的資金,而這筆巨額資金如何籌措是目前制約古城墻保護和修復的最大障礙。
但對古城墻的保護,張銀耀話語間還是隱隱透露出希望,他說,現(xiàn)在迫切要做的就是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保留住,再不要因為建設性的破壞損毀一絲一厘了,如果有了資金,就一段一段地逐步修復,希望總有一天人們可以看到正定古城墻的完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