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此次德國大選中,由于沒有一個政黨或政黨聯(lián)盟獲得議會多數(shù),因此出現(xiàn)“大聯(lián)盟”政府的可能性很大。德國駐華大使史丹澤意味深長地說:“出任德國新總理的人,將是那位最會進行談判的人”
“很意外”、“情況很復雜”——9月19日,德國大選結束后第二天,在德國駐華使館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德國駐華大使史丹澤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兩句話。
對于做事有條不紊、慣于未雨綢繆的德國人而言,大選結果實在太富戲劇性了。
9月18日,德國提前舉行聯(lián)邦議會選舉。根據德國憲法,選舉中獲得聯(lián)邦議會絕大多數(shù)議席的黨派或政黨聯(lián)盟將組建新一屆政府。9月19日公布的大選結果顯示,德國最大的反對黨 基督教民主聯(lián)盟及其姐妹黨派基督教社會聯(lián)盟獲得35.2%的選票,在聯(lián)邦議會中獲225個席位;由現(xiàn)任總理施羅德領導的社會民主黨獲得34.3%的選票,獲222席。在小的政黨方面,基民盟的競選伙伴自由民主黨獲9.8%的選票,社民黨的執(zhí)政伙伴綠黨獲得8.1%的選票,新興的左翼黨獲8.7%的選票。
也就是說,沒有一個政黨或政黨聯(lián)盟在此次選舉中獲得絕對多數(shù)。至此,選舉已結束,而在未來四年里將由誰領導這個歐洲大國,仍然是個未知數(shù)。
跛腳鴨絆倒鐵娘子
“分析家、觀察家、記者們在過去幾周里一直說我做不到的事情,而我最終做到了!”大選結果出來后,施羅德興高采烈地對支持者們喊道。
執(zhí)政七年,施羅德一直無力改變德國經濟低迷的頹勢。今年以來,社會民主黨在地方選舉中不斷落敗,施羅德的執(zhí)政地位岌岌可危。
5月,施羅德決定孤注一擲,將原定于2006年9月舉行的大選提前一年進行。施羅德這一決定被視為是一種“政治自殺”行為。畢竟,根據當時的民意測驗,基民盟的支持率比社民黨高出21個百分點。當時的輿論認為,基民盟領導人安吉拉·默克爾通過大選成為德國新總理似乎已是板上釘釘?shù)氖聦崱?/p>
因此,德國國內外媒體封施羅德以“跛腳鴨”的頭銜,更刻薄一些的干脆宣布他是只“死鴨子”。
但是,大選前的電視辯論會中,施羅德以個人魅力戰(zhàn)勝默克爾一個回合。而后,他又抓住廣大選民懼怕切身利益受到改革沖擊的心理,對默克爾的稅改政策進行有力攻擊,使一些原來支持基民盟的選民臨陣倒戈。
默克爾無疑是此次大選中最失意的人。大選前,即使是最保守的民意測驗,也預測基民盟將獲得至少41%的選票。而35.2%的結果不僅令所有人大跌眼鏡,也是基民盟在歷史上最糟糕的選績之一。
觀察家認為,默克爾最失策之舉,是在競選最后關頭起用激進的改革派人士基;舴驗橛白觾乳w中的財政部長。基;舴蛑鲝堃越y(tǒng)一稅率取代現(xiàn)有的復雜稅制。在統(tǒng)一稅率政策下,工薪階層、藍領工人和百萬富翁要交納的個人所得稅基本相等,因此被認為是一種富人受益、窮人遭殃的政策,從而招致平民階層的不滿。
在德國定居多年的華人尹廣燕在電話中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默克爾有種錯覺,以為德國老百姓希望她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即使是帶來陣痛也在所不惜。她沒想到,人們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
此外,默克爾個性保守,不茍言笑,缺乏個人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選民的決定。
“她的笑容好像是硬生生給擠出來的!睔W洲幾家報紙都這樣描述。
未來四年誰來主政
大選結果出爐后,分析家們紛紛給德國新政府算命并制定各種藥方。但迄今為止,沒有一種方式行得通。
由于沒有一個政黨或政黨聯(lián)盟獲得議會大多數(shù),因此社民黨和基民盟兩大傳統(tǒng)政黨若想上臺執(zhí)政,就得寄希望于對方的競選伙伴倒戈,如:社民黨的盟友綠黨倒向基民盟,或者基民盟的盟友自民黨倒向社民黨;又或者,新興的左翼黨加入兩大陣營中的其中一個。
然而,綠黨的領導人、德國現(xiàn)任外交部長菲舍爾已表示,由于和基民盟存在不可彌合的分歧,綠黨不會加入基民盟陣營;自民黨領導人則宣布,如果不能和基民盟聯(lián)合執(zhí)政,自民黨寧可在議會中扮演強大的反對黨的角色;以前共產黨為基礎的左翼黨,顯然與保守的基民盟格格不入,而左翼黨和社民黨目前都各自表示,不會與對方聯(lián)盟。
在這種情況下,可能的解決辦法是社民黨和基民盟一起組成“大聯(lián)盟”聯(lián)合執(zhí)政。在德國歷史上,曾經在60年代出現(xiàn)過一屆“大聯(lián)盟”政府。
德國駐華大使史丹澤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出現(xiàn)“大聯(lián)盟”政府的可能性很大。史丹澤還意味深長地說:“出任德國新總理的人,將是那位最會進行談判的人!
有一種普遍流行的看法是,如果德國出現(xiàn)“大聯(lián)盟政府”,由于各黨派在政策上存在分歧,尤其是國內經濟問題上的分歧極難彌合,這將拖延德國政府的決策,從而對德國政治、經濟都將產生消積影響。
“大聯(lián)盟政府將是一個十分脆弱的政府。各黨派之間互相推諉、互相妥協(xié),到頭來能辦成的事會很少。”德國《經濟周刊》總編史蒂芬·巴龍(Stefan Baron)在接受本刊電話采訪時這樣說。
巴隆說,由于大選結果無助于德國經濟改革進程,德國工商界普遍對這一結果感到失望。
即使是“大聯(lián)盟”的解決之道,也充滿變數(shù)。按理說,“大聯(lián)盟”政府總理應由議會中最大黨派領導人擔任。然而,社民黨領導人已經聲言,如果要組建“大聯(lián)盟”,社民黨不會接受默克爾出任聯(lián)邦總理。
如果各政黨無法相互妥協(xié)組建政府,德國聯(lián)邦議會將在10月中旬投票選舉新總理。如果沒有人獲得法定票數(shù),將由德國總統(tǒng)任命一名過渡政府總理,然后,德國將在2006年初重新進行議會選舉。
史丹澤大使認為,由于重新大選費時費力,各方都會設法避免出現(xiàn)這種結果。
德國尚未做好準備
雖是世界第三經濟大國,但德國經濟十多年來卻一蹶不振。龐大的社會福利系統(tǒng)成為一個沉重的負擔,德國統(tǒng)一以及加入歐元區(qū)也使德國經濟付出巨大代價。目前,德國的失業(yè)率高達11.6%,500萬人沒有工作,這也是施羅德遭到抨擊的最大原因。
許多人因此將德國比為上個世紀70年代經濟蕭條的英國,并指望默克爾能像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那樣,對本國經濟進行毫不留情的結構性改革。
然而,此次大選結果顯示,德國老百姓對此還沒有做好準備。
上個世紀70年代末,英國經濟進入山窮水盡之境。在1978年末至1979年初的那個著名的“不滿的冬季”,整個英國滿目瘡痍,街上到處都是無人收拾的垃圾,交通陷于癱瘓,街頭甚至擺放著沒有舉行葬禮的尸體。當時,英國僅有的出口產品是蘇格蘭威士忌和泰迪熊。1979年5月,英國人把撒切爾夫人選上臺,最終撒切爾使英國經濟起死回生。
而今天的德國還并未如此落魄。雖然德國經濟活力今不如昔,但德國的技術和制造業(yè)在國際市場仍極具競爭力,德國人的生活并沒有大的改變。經濟學家認為,德國人再過5到10年的好日子應該沒有問題。因此,有危機意識的德國老百姓雖然知道德國經濟需要改革,但他們不愿意看到改革帶來的陣痛改變生活現(xiàn)狀。
德國《經濟周刊》總編巴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德國經濟只有進行深層次的改革,才可能應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zhàn)。德國應當吸取英國的教訓,在大的危機到來之前將其化解,但顯然目前多數(shù)的德國人缺乏這種遠見。
“也許德國人真的還不夠絕望。也許要等到事情進一步變壞,才可能有機會把它變好!卑妄堈f。
對華政策不會有大的改變
在此次德國大選中,內政是主要話題,外交政策沒有引起太多爭論。
外交政策上,社民黨和基民盟兩大政黨的主要分歧在于土耳其問題以及美德關系問題:施羅德一貫積極支持土耳其加入歐盟,而默克爾對此堅決反對;施羅德因為伊拉克問題而與布什分道揚鑣,默克爾則認為應該改善與美國的關系。
在對華關系方面,德國駐華大使史丹澤介紹,在競選綱領中,施羅德領導的社民黨表示將按照原來的道路發(fā)展對華關系;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批評社民黨的對華政策“缺乏原則”,但沒有進一步就將來的對華政策進行解釋;其他黨派的對華政策主張,基本上與目前執(zhí)政黨的政策沒有大的區(qū)別。史丹澤表示,無論哪個黨上臺執(zhí)政,德國對華政策都不會有大的改變。
施羅德在任期間,每年都會率領龐大的代表團訪問中國。在解除對華售武禁令問題上,施羅德一貫保持堅決支持的態(tài)度。
基民盟主席默克爾曾在90年代初以德國環(huán)境部長的身份訪華。在今年4月德國議會就對華解除售武禁令問題進行的辯論會上,默克爾發(fā)言說,德國議會有解除軍售禁令的明確條件,而中國目前尚不能滿足這一條件。她還表示,解除對華售武禁令問題的關鍵,是解除禁令的時機是否恰當。
因此有人擔心,默克爾的對華政策將趨于強硬和冷淡。
對此,史丹澤大使這樣回答:“假如默克爾女士上臺主政,請給她多一點時間,再讓她決定是否每年都該來中國訪問!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劉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