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2日電 今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發(fā)表評論文章指出,正如原先預測的那樣,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出現了大額順差。據海關最新統(tǒng)計,去年外貿順差總額超過千億美元,為歷年之最。順差的存在,有利于保持宏觀經濟穩(wěn)定。但有一點不容忽視:與日、韓不同,中國外貿是在世界市場分完“蛋糕”的環(huán)境下快速成長的,順差并非越多越好。
文章分析,貿易順差激增是中國外貿領域的新現象,也是國民經濟和貿易發(fā)展達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結果,折射出國內產業(yè)特別是制造業(yè)的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長期以來,中國進出口大體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但近年貨物出口增速持續(xù)在30%以上,遠高于全球平均增幅;“十五”期間,中國出口增量占全球的比重高達15.5%,相當于美、德兩國出口增量之和,居全球首位。出口規(guī)模龐大并連走高位,加上國內產能過剩釋放、人民幣升值預期等因素,導致順差激增。
文章指出,盡管較之以往一些年份,目前貿易順差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并不大,其絕對額卻比順差最多的1998年高出兩倍以上。順差或逆差,本是國際貿易中的正常變數,但逆差過大,會給經濟運行帶來風險;同樣,順差過大,也會影響經濟的均衡發(fā)展。順差并不意味著順境,現階段大額貿易順差主要有三弊:造成外匯儲備猛增、大量“真金白銀”閑置和國內資源流失浪費;給人民幣匯率形成新的升值重壓;將加劇中國與相關貿易伙伴尤其是美歐的貿易摩擦,去年的紡織品爭端已經發(fā)出了警示。
“重出口輕進口”、“喜順差憂逆差”,這是國內風行多年的思維定勢。過度追求順差,助長了地方和企業(yè)盲目擴大出口,陷入數量擴張型的粗放式增長怪圈。事實上,面對國內的就業(yè)和市場壓力,固然要繼續(xù)保持出口適度增長,但同時也應發(fā)揮進口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貿易順差使外匯儲備源源流入,如何用好這些儲備,有選擇地擴大進口,是一門大學問。在國際貿易中大可不必“通吃”,只有立足互利共贏,我們的貿易才會越做越大。
不過,從根本上改善貿易不平衡狀況,還是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抓手,當屬自主出口品牌。中國貿易順差有很大程度是國際產業(yè)轉移所致,集中在加工貿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yè),處于國際分工的低端。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只能以廉價勞動力換取微小收益。雖有170多類商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但中國卻沒有一個世界級出口品牌。這幾年全球貿易摩擦有增無減,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供大于求矛盾普遍凸顯,即使如此,一些世界知名品牌的貿易份額仍然不減反增,沒有自主品牌的企業(yè)只好在夾縫里掙扎。
文章最后指出,任何一個貿易強國的崛起都離不開自主品牌的支撐。自主出口品牌不僅僅是一個標識、一塊牌子,更重要的是質量、效益、競爭力。有了實打實的自主品牌,才會真正擁有進軍貿易強國的敲門磚,實現出口結構升級和外貿可持續(xù)增長,也才可能讓順差或逆差之類的問題變得不再那么敏感。(龔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