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紹興六月五號電(王廷婷)國務院近日發(fā)出通知,批準第一批五百一十八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紹興共有九個項目榜上有名。
紹興獲選的九個項目分別為:紹興大禹祭典、紹興平湖調、紹興黃酒釀制技藝、紹興縣的紹興蓮花落、諸暨市的西施傳說、上虞市的梁祝傳說、嵊州市的嵊州吹打、嵊州市的嵊州竹編、新昌縣的新昌調腔。
大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開國之祖,又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治水英雄。自古以來,大禹同炎、黃二帝一樣,是華夏兒女一直尊奉的祖先。為表達對始祖的敬仰之情,弘揚大禹精神,紹興市每年都會在傳說大禹誕辰之日舉行公祭活動,并且不斷規(guī)范程序,提升檔次,力爭把公祭大禹陵活動升格為國家級祭祀活動,形成每年一祭的慣例。
紹興黃酒芬芳醇厚,色香味俱隹是中國黃酒的杰出代表作。關于紹興黃酒釀造工藝,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到南北朝時,就頗負盛名。紹興黃酒一般農歷七月制酒藥,九月制麥曲,十月制酒釀。大雪前后開始釀酒,到次年立春結束,發(fā)酵期可達八十多天。但是,紹興黃酒傳統(tǒng)釀造技藝面臨很大的考驗此次申遺成功,將對保護黃酒釀造工藝是一個難得的契機。
紹興自古是愛情之都,紹興的沈園是大詩人陸游和他表妹唐婉愛情的見證,因此被稱為“中國愛情第一名園”。諸暨市的西施傳說,上虞市的梁祝傳說在我國流傳廣泛,本次入選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紹興平湖調和蓮花落雙雙入選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平湖調歷史悠久,俗稱"平調",又稱"越郡南詞"。清乾隆年間已盛行于越中,演唱為坐唱形式,由三位演員分操小三弦、揚琴和二胡,謂之"三品",加洞簫、琵琶即為"五品",再加雙清、笙為"七品",再加月琴、頭管,即曰"九品";無論幾品,都只有彈三弦者一人說唱,其余人只演奏。蓮花落,亦稱“蓮花樂”、“蓮花鬧”,是紹興地方的一種曲藝,因其演唱生動活潑,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樸實流暢,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為群眾喜聞樂見。蓮花落曲藝淵源,據(jù)有關資料記載,宋元時期已經流行,其表演形式:一般三人一組,早先無絲竹伴奏,由一人主唱,一人打板,另一人和打板者一起幫腔。后因接腔形式不便于演唱整本節(jié)目,開始采用四胡伴奏,遂改一人主唱,一人拉四胡,一人打板。主唱者有時與伴奏對白問答,或由伴奏者幫腔接調,形式生動活潑。
新昌腔調中國最為古老的聲腔之一,是明代“四大聲腔”之一余姚腔的別稱。清初,它以杭州為中心,流布廣泛,進入鼎盛時期。后因戰(zhàn)亂,逐漸衰落。只在新昌這偏遠的地方保存了下來,稱為新昌調腔,本次入選傳統(tǒng)戲劇類非物質分化遺產。
嵊州的吹打和竹編也分別入選民間音樂和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嵊州吹打節(jié)奏鮮明,剛柔相濟,打擊吹奏一應俱全,演奏風格清新優(yōu)雅,婉轉動聽,具有濃郁的江南山歌小調風味。對于研究浙東地區(qū)的民間音樂、民俗風情餓發(fā)展演繹,具有重要的意義。嵊州竹編始于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漢晉時期開始往精細方向發(fā)展。明清兩代,竹編工藝水平進一步提高。一九九六年,嵊州市被命名為“中國竹編之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