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洋縣中學的4名高二學生提前感受了高考的“殘酷”。他們極可能因一時的好奇沖動而付出被取消明年高考資格的沉重代價。據報道,這些學業(yè)優(yōu)秀的“替考生”東窗事發(fā)后感到“壓力很大”,有人已動起棄學打工的念頭。
到現在為止,并沒有發(fā)現這些“替考生”與被替考人之間存在金錢交易。他們之所以答應替考,很可能不過是想擁有“一次鍛煉的機會”,積累一點高考實戰(zhàn)經驗而已!疤婵肌睂崬椤皞淇肌,這就是他們所能得到的最大報酬。
想想令人心酸。我們的學子不過想一試高考,代價卻如此沉重。
而我們要問的是:為什么高考的大門不能向高二學生敞開?
大學入學考試的大門向高二學生甚至更低年級的學生敞開,并不是天方夜譚。如今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大學入學考試,都為考生們提供了不止一次的機會。美國學生從高二開始“高考”,可以連考七次。英國高中生就讀期間,可以參加兩次大學入學考試。埃及學生則有四次機會。
相比之下,我們今天的高中生就太可憐了。十年磨一劍,成敗在一試。雖然落榜后還可以復習重考,但他們已被打入另類,不僅承受精神上的壓力,還要付出比應屆生更高昂的物質代價。各類高考復讀班的大量存在,正建立在高考門檻過窄的基礎上。
如今多數省份規(guī)定,參加高考須“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yè)或具有同等學力”。
“同等學力”在實際操作中,主要是針對社會人員。既然社會人員,甚至花甲老人都被允許參加高考,為什么優(yōu)秀的高二學生卻不可以?
據報道,洋縣中學高二學生“替考”已成傳統,甚至出現學校為擴大名譽,讓高二學生參加高考,上線又不參加錄取、不放檔案的“怪事”。這說明,高二學生中有能力通過高考的,并不在少數。這些成績出眾的青年才俊,為什么要讓他們白白等待一年,還要支付學費?對國家而言,難道不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讓高二學生參加高考,會增加考生人數,加大高考組織難度。困難誠然存在,但從制度創(chuàng)新所展示的美好前景看,還是值得一試。因為它可以一定程度緩解“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局面,也會使學生、老師、學校、家長對高考都有一個健康的心態(tài)。素質教育喊了多年收效甚微,病根即在高考這根“指揮棒”上。從這個意義上講,讓高二學生參加高考,可能為中國高考改革乃至整個教育改革的突破提供一個契機。
【來源:新京報;作者:彭麗君(北京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