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一個朋友,在二環(huán)附近買了套建筑面積160平米的房子。前不久筆者去看望他,這位朋友說,他準備再過幾年將房子賣掉,到一個他看中的區(qū)域買一套80或者90平米左右的房子居住。
他看中的區(qū)域,確實是北京城的精華所在,但是筆者不理解他為什么要換一套面積更小的房子。他解釋了幾條原因,比如房子大了打掃不方便等,似乎也沒有多少說服力。
這次拜訪不到一個月,中央和有關部門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措施接踵而至。5月17日,國六條出臺;5月29日,九部委15條出臺。其中九部委意見規(guī)定,自6月1日起,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套型建筑面積90平米以下住房(含經濟適用房)面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fā)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
事情就這么巧。筆者的朋友剛剛表示要換套90平米的小房子,9部委就規(guī)定今后建房子,90平米以下的要占70%。
難道90平米有什么特殊的涵義嗎?
筆者上網(wǎng)查找,果真找到了一份資料。資料說,從一些發(fā)達國家的住房狀況看,住宅面積平均超過了100平米,但到了110-120平米后戶均面積就不再上升,還倒退回來,回到80-100平米。由此推測,80到100平米這個區(qū)間,是比較經濟、合理、適用的。
筆者并不了解這些發(fā)達國家的戶均住房面積,是在一種什么樣的條件下,從120平米退到90平米。但是筆者相信,這種狀況對中國房地產市場是有參考價值的。中國的戶均住房面積,很有可能會重復這樣一種發(fā)展趨勢。
原因至少有以下3條:
其一,一個家庭的居住面積,有一個合理的數(shù)值。雖然小了不好,但也未必越大越好。如果一個家庭只有兩個人或者3個人,住在200平米、300平米甚至500平米的房子里,就會顯得空空蕩蕩,不一定舒服。
其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住房的私密性增加,每套房子的居住人口在減少。
中國人過去的傳統(tǒng),講究幾代同堂,講究客人來了住在家里。這樣的傳統(tǒng)雖然熱鬧,也相應削減了個人的私密空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情況也在出現(xiàn)變化?腿藖砹,住到附近的賓館,在城市里面已經習以為常。而老人和子女,更多的是分開居住。也有子女,買了相鄰的兩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給父母住。這樣既可以就近贍養(yǎng)老人,也照顧了自己的隱私,兩全其美。不但老人,甚至保姆都有了新的安排。國內有些小區(qū),專門設有保姆的單身公寓。保姆就像上下班一樣,白天在雇主家做工,晚上回到自己的公寓。這樣雙方互不干擾,都擁有屬于自己的私密空間。
私密性的增強,帶來的戶均居住人口的減少,對戶均住房面積當然有很大的影響。
其三,人類群居的習慣,對住房面積也有壓縮的功效。
雖然私密性增強了,但是人類畢竟是群居動物。這種群居的要求,反映在住房上,就是要做到一點:感覺得到鄰居的存在。如果一個家庭,居住在一套房子里,因為房子的面積太大、或者離其他房子太遠,從而感覺不到鄰居的存在,孤獨感就會出現(xiàn)。所以,一套房子,既要保證居住者的私密性,又不讓主人感覺到孤獨,讓主人清晰地感覺到鄰居的存在。也許90平米的房子,能夠恰當?shù)貪M足這樣的功能需求。
對于九部委出臺的90平米住房這個限制,很多開發(fā)商的第一反應就是反對,然后想辦法反制、化解。本報的相關報道,列舉了開發(fā)商的種種反制手段:比如,在戶與戶之間預留可拆墻,買的時候是兩套房子,墻一拆就成了180平米的大房子;再比如,將90平米以下的住宅建成5.8米層高,預留裝修躍層空間;再比如,將一套大房子分解成兩個或者三個產權,進行“傘式”銷售。
以上反制手段,看似聰明,實則逆市場需求、逆國家政策而動,結果當然是兇多吉少。開發(fā)商現(xiàn)在要做的,應該是圍繞90平米住房,做周到的市場調研、細致入微的戶型設計,以期贏得更多消費者的光顧。
也許用不了多長時間,人們就會發(fā)現(xiàn)并接受這樣一個現(xiàn)實:90平米,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大多數(shù)中國家庭的理想家園。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王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