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購沃爾沃”是迄今為止中國汽車史上最大的一筆跨國收購案。
這樁被吉利董事長李書福稱為“窮小子”娶了“富小姐”的跨國婚姻,對沃爾沃集團意味著什么?沃爾沃品牌是否會受到影響?10日博鰲亞洲論壇開幕之際,記者專訪了出席論壇的沃爾沃集團高級副總裁潘偉博。
“我們不是并購案的甲方乙方,吉利不持有沃爾沃集團的任何股份”
吉利此次斥巨資接手沃爾沃轎車業(yè)務100%的股權(quán)。而事實上,這塊業(yè)務早在11年前就由沃爾沃“出售”給了福特集團,只是品牌未變。
記者:吉利董事長李書福把沃爾沃比作動物園里的一只“老虎”,稱這只老虎將被放出籠外,追逐新的機遇。您如何看待吉利收購沃爾沃轎車業(yè)務之舉?
潘偉博:近年來全球轎車領(lǐng)域并購事件接連不斷,此次中國汽車廠商收購瑞典汽車廠商無疑是當今汽車業(yè)的典范案例。對于沃爾沃集團來說,早在1999年,沃爾沃集團就將轎車業(yè)務出售給了福特,雙方通過沃爾沃商標公司共同擁有沃爾沃的品牌使用權(quán)。此次吉利并購后,將代替福特和沃爾沃集團共享沃爾沃品牌,所以我們不是這次并購案的甲方乙方。
需要強調(diào),現(xiàn)在的沃爾沃集團是世界第二大重型卡車和大型客車制造商,沒有轎車業(yè)務。沃爾沃集團書面聲明明確,無論是福特還是吉利,都不持有沃爾沃集團的任何股份。
記者:沃爾沃前年出現(xiàn)巨虧后,去年銷售額再降10.6%,此次并購案能否借機走出虧損陰影?
潘偉博:福特與吉利的交易將使沃爾沃汽車在中國的銷售實現(xiàn)快速增長,從品牌合作的角度看,將是一筆“雙贏”的合作。未來沃爾沃集團和吉利的合作將僅限于對沃爾沃品牌的共同使用,今后在中國市場上贊助博鰲、沃爾沃帆船賽等品牌推廣活動也將會與吉利共同開展。
沃爾沃品牌是否會被拉低?
汽車業(yè)的歷史上不乏品牌收購失敗的案例,例如中國國有汽車巨頭上海汽車對韓國雙龍的收購,四川騰中對悍馬的收購。吉利13年前才造出第一輛汽車,如今卻將擁有80余年歷史的貴族品牌沃爾沃收購,基于兩家的品牌差異,這起收購案甚至不能用“蛇吞象”來簡單詮釋。
記者:沃爾沃轎車素以安全、堅固聞名。但當吉利收購沃爾沃轎車業(yè)務后,一些消費者也擔心,沃爾沃的品牌會因此降格,您是否也有同樣的擔心?
潘偉博:我并不擔心。沃爾沃品牌是一個強勢品牌,多年來我們一直重視這個品牌的品質(zhì)、安全和環(huán)!,F(xiàn)在吉利從福特手中接牌,相信吉利對于沃爾沃轎車的品牌價值也有透徹的認知。
吉利要擴大沃爾沃轎車在中國的生產(chǎn),對于沃爾沃品牌來說這是一個機遇,可以更好提升沃爾沃在中國的知名度,我們和吉利將通過沃爾沃商標公司來共同管理這一品牌。
記者:您認為這樣的跨境合作在文化和技術(shù)的融合上是否面臨挑戰(zhàn)?
潘偉博:技術(shù)方面融合的挑戰(zhàn)固然有,但這一問題在其他國家都存在,并非中國獨有的技術(shù)融合困難。相比之下,我認為,不同企業(yè)文化帶來的挑戰(zhàn)更大于技術(shù)融合的挑戰(zhàn),哪怕是瑞典本國企業(yè)間的并購,也可能在文化融合上面臨很大挑戰(zhàn)。
中國能否成為沃爾沃“第二個本土市場”?
越來越多的西方汽車制造商為了卸掉其虧損汽車業(yè)務,將目光投向興趣高漲的新興市場。與此同時,越來越多來自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的汽車制造商通過跨境收購進入西方汽車市場。全球汽車格局將走向何方?
記者:從2008年印度塔塔集團收購豪華車捷豹和路虎、到此次吉利收購沃爾沃,是否意味著全球汽車業(yè)的重心正從歐美傳統(tǒng)市場向新興市場東移?
潘偉博:應該說,傳統(tǒng)的國際三大汽車市場是以北美、歐洲和日本為重心,但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蔓延使得“鐵三角”的主導地位受到影響,以中國和印度為首的亞洲國家正在崛起成為第四大汽車市場,這一點從沃爾沃卡車在全球市場的銷售就能體現(xiàn)出來,以中國、日本,印度和韓國為主的亞洲市場在沃爾沃全球市場中的份額越來越重,目前已經(jīng)占到沃爾沃全球銷售額的20%。
記者:吉利曾表示,將致力于拓展沃爾沃汽車在中國本土市場的銷售來替代其海外市場的損失。中國是否會成為“沃爾沃的第二個本土市場”。
潘偉博:中國市場一直是沃爾沃集團的投資重點,沃爾沃與吉利的合作有助于沃爾沃品牌在中國市場更廣泛地傳播。沃爾沃集團進入中國已經(jīng)超過18年,目前集團旗下所有業(yè)務領(lǐng)域和部門均已進入中國市場,業(yè)務覆蓋20多個省區(qū)市。
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沃爾沃經(jīng)歷了銷售額的大幅滑坡,但中國市場的銷售成為全球亮點,這得益于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復蘇。沃爾沃期待今后加快在中國市場的本土化產(chǎn)品開發(fā),更好融入新興市場發(fā)展。 (韓潔 周慧敏)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