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持續(xù)一個月的調查發(fā)現(xiàn),在大大小小的官方或非民間論壇上,經濟學家頻繁出現(xiàn),縱論經濟走向、把脈市場動態(tài)。而頻繁走穴、趕場已成為部分經濟學家的“主業(yè)”。經濟學家出場費三年漲10倍,成危機受益者(5月13日《新文化報》)。
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學家逐漸成為知識分子中的商業(yè)明星。盡管經濟大環(huán)境不好,但經濟學家的身價還在飆升。以某教授為例。該教授當年因質疑“國資流失”一炮而紅,現(xiàn)在又因金融危機頻繁亮相。去年上半年吉林省某電視臺舉辦的為期兩天的論壇上,扣除其他費用后,他拿到了12萬元。而在去年下半年陜西某媒體舉辦的論壇上,他小半天演講拿走的費用是稅后6萬元,短短數(shù)月,其報價已漲了一倍。
在經濟形勢下滑的當下,經濟學家風景這邊獨好。經濟學家的大腦中畢竟裝著觀點、思路,只要經濟學家出場費來路正當,依法申報納稅,我們不必對此說三道四,眼紅他們的天價出場費。人家美國總統(tǒng)卸任后,還四處演講賺錢呢。問題是,經濟學家多在研究機構、高校擔任著公職,拿著納稅人供給的不菲薪水,利用公共資源搞經濟研究,卻在工作時間頻繁走穴、趕場,拿天價出場費,甚至在企業(yè)兼職、分紅。這樣的經濟學邏輯總給人一種奇怪的感覺。
一些經濟學家忙于經濟創(chuàng)收,搞科研、上講臺的精力與時間被大大擠占,學術觀點陳舊,對學生實行放羊式管理。有人曾撰文說:中國的經濟學家紛紛做起被包養(yǎng)的“二奶”。這樣的評價盡管有些對經濟學家大不敬,但也客觀反映了部分經濟學家的現(xiàn)實生態(tài)與職業(yè)操守。
經濟學家們應邀出席經濟論壇之類的商業(yè)活動,拿了主辦方提供的天價出場費,享受了鉆石級服務,除了亂開藥方外,在表達自己的經濟學觀點與思路時,如何做到心無旁騖,公平、公正?除了充當權力、資本的“二奶”以外,還能多大程度上站在百姓立場上憑良知說話?這并非空穴來風。就拿經濟學家論樓市來說吧。從“未婚同居刺激樓市剛性需求”到“反對房地產復興就是反人類”,不正是“吃人嘴短,拿人手軟”的反映嗎?
如果說納稅人供養(yǎng)的經濟學家走穴拿天價出場費,是荒蕪自家“責任田”,職業(yè)道德底線后退的話,拿了天價出場費的經濟學家,迎合邀請方意圖,利用公眾人物身份選擇性表達觀點,不僅有辱經濟學家身份,而且干擾公眾輿論視線,那是一件更為可怕的事情。(葉祝頤)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