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改革歷程說艱巨談局限論分歧———
昨天,在“第十屆光華新年論壇新聞發(fā)布會與媒體高層座談會”上,77歲的厲以寧教授回望改革歷程,闡釋了“改革是一項艱巨的事業(yè)”、“改革沒有先知先覺但我們對改革經驗不足”、“改革理論探討認識尚有局限”等觀點,但是更為與會者津津樂道的,是在談及學術觀點分歧時的一番話語:“我和吳敬璉有過幾次爭論,其實我們倆關系挺好的。我們倆是高中同學,我們倆在改革大方向上始終是一致的!
這番話語出乎與會者預料。據悉,2008年1月12日,兩人將一同在“光華新年論壇”上發(fā)表演講,這在近年、在公開場合,比較少見。
高中同學殊途而同歸
厲以寧教授介紹說:“我們倆,在南京金陵中學讀高中時,就是同學,F在你到金陵中學去,學校懸掛的照片,有我,也有他。不過后來他去了復旦,我到了北大。”
其實,吳敬璉與厲以寧之間,還有同庚、同鄉(xiāng)之誼:均出生于1930年;同為江蘇人,厲為江蘇儀征人,吳祖籍江蘇武進;在金陵中學讀高中,兩人都屬絕頂聰明那一類。除此,兩人還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小眼鏡”,其刻苦用功也由此可見。
當然,兩人性情各有不同。厲以寧自幼喜歡詩詞歌賦,具有詩才文氣的浪漫氣質;吳敬璉喜歡古典音樂,更喜歡拆拆卸卸,鼓搗鬧鐘、收音機,成為長江對岸南京化工廠的一名工程師,是他的向往。在1949年的歷史巨變中,吳同學和厲同學各奔東西,厲以寧隨家人來到湖南鄉(xiāng)下,成為管理賬目的“厲會計”;吳敬璉則因肺病、胃病等諸多“病種”休學有年。
1951年,“厲會計”聞聽北京大學招生的消息,便委托朋友代為報名,那朋友竟擅做主張?zhí)顖罅恕敖洕鷮W系”。后來北大學生厲以寧受教于1920年代的哈佛博士陳岱孫教授等多位名家,打下堅實學術功底。
吳敬璉則在高校院系調整后,由金陵大學轉讀于復旦大學經濟學系。畢業(yè)分配來到北京,入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在孫冶方領導下從事研究,“文革”中與顧準“亦師亦友”。
殊途而同歸。若干年后,中國經濟學界出現兩位扛鼎人物。
“經濟學家的分歧是社會的福祉”
厲以寧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我與吳敬璉的分歧,被某些輿論夸大了!
兩人在學術觀點上的分歧,最早發(fā)生于1980年代中后期,當時厲以寧先生認為企業(yè)改制勢在必行,吳敬璉先生則認為應優(yōu)先考慮價格改革。自然,當時的政策取舍有所偏重。
兩人的公開矛盾,發(fā)生于2001年2月,由于對股票市場的狀況和發(fā)展看法不同,引發(fā)了一場為國人所矚目的爭論。自此,很少見到兩人同時出現在一個場合。
據厲以寧教授介紹,2003年,他從服務多年的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財經委員會轉至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與吳敬璉先生同為副主任,一起工作。去年,全國政協在南京舉辦“民營企業(yè)經濟論壇”,兩人一起出席大會并發(fā)表演講,“私下也有交流!
多年前,厲以寧教授就“如何看待經濟學家觀點分歧”這一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時說道:“經濟學家學術觀點的分歧,是社會的福祉!苯洕鷮W科具有超前性、預期性,也許,它恰恰需要一種建設性的對抗。
向青年人昭示“團結和表率的力量”
昨天,厲以寧教授的這一番談論,贏得在場媒體人的稱許。有報刊負責人發(fā)言表示,兩位重量級的經濟學家,能夠擯棄以往的學術分歧,在改革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形成共識,這就使“光華新年論壇”不僅顯示出思想的力量,更向青年人昭示了“團結的力量,表率的力量”。
光華管理學院張維迎院長發(fā)言認為:“吳敬璉先生和厲以寧先生在改革方向上的一致性,遠遠大于他們在學術觀點上的分歧。”
曾經以“特約記者”身份分別采訪過吳、厲兩人的原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助理、現諾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潘福祥,研讀過厲、吳的全部著述,他表示:“吳、厲兩人關系和諧,是經濟學界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其實,這兩位經濟學前輩在各自的觀點上始終是一貫的,在改革的方向上又是一致的。他們能聯手迎接深化改革的艱巨挑戰(zhàn),是一件好事!(李俊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