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作為社會基礎設施,本應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用品。但在當前政府財力無力負擔的國情條件下,讓公路建設進入市場,吸納社會資本,用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辦法來解決資金匱乏問題。但這樣一來,有關部門就以一個不尷不尬的身份進入了市場:既是產品需求者,又是利益追逐者。它不得不放下架子和其他投資人一起分享管理權。這是否也意味著一種壟斷?又是一種什么壟斷?
我不知道,是否又有一個恐龍級的壟斷集團即將誕生:日前,交通部官員表示,今后全國高速公路將實現(xiàn)統(tǒng)一管理,該官員認為,由交通部門統(tǒng)一管理高速公路,有利于充分發(fā)揮交通部門的專業(yè)優(yōu)勢,也體現(xiàn)了事權責相統(tǒng)一的原則。(《新京報》11月8日)
看了這則新聞,想起前不久國家電力集團一位老總關于壟斷問題的一段話:如何打破壟斷?一個村子總不能栽幾套電線桿子吧!他的話語里不乏資源獨占者的驕橫和有恃無恐,聯(lián)想一下,高速公路的擁有者說話底氣應該更足些:總不能一個鄉(xiāng)里鋪兩條高速公路吧!
確實,中國的壟斷行業(yè)和國外的壟斷行業(yè)不一樣,它不是由生產集中而形成的壟斷,不是由于出售優(yōu)質服務獨霸市場而形成的壟斷,而是由行政部門轉變過來的,它的生存完全是靠行政管理。所以,這種壟斷很容易產生寄生、腐朽,形成既得利益集團,與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背道而馳。
現(xiàn)在,高速公路壟斷的先天條件已經充分具備,但至今一直未實質形成,其原因是,主管部門拿不出足夠的錢來為自己的壟斷鋪路。
高速公路作為社會基礎設施,本應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用品。但在當前政府財力無力負擔的國情條件下,讓公路建設進入市場,吸納社會資本,用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辦法來解決資金匱乏問題。但這樣一來,有關部門就以一個不尷不尬的身份進入了市場:既是產品需求者,又是利益追逐者。它不得不放下架子和其他投資人一起分享管理權。本來,人家投了錢,就有權參與管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長期浸潤在管制型思維方式里的相關部門,對權力的流失顯然非常不習慣和不愉快。于是,上述“投資主體與管理主體分離”的理論也就應運而生了。
這個理論簡單的理解就是,“你花錢,我管事”,對這種思路,不知道那些投資者的感受如何,投資者是否還愿意帶著嫁妝奔赴有關部門來當“自愿的二奶”,看來需要雙方作新一輪的討價還價。
過去當投資者與管理權分離的時候,畢竟還有不同投資主體間的相互監(jiān)督和制衡。一旦全國高速公路管理權統(tǒng)一后,政府部門利益既得者的身份愈加凸顯,3萬公里的高速公路網,是否又將帶來一個恐龍級的壟斷集團和壟斷背后的巨大利益黑洞?
擔心不是沒有道理。有的高速公路收費員月薪達8000元的新聞依然在耳,去年,貴州省通報該省5家收費站十年間收取通行費近億元,其中用來還貸的僅占15%,其他85%的錢跑到哪里去了?
高速公路是國家的大動脈,其內在的要求當然是“貫通流暢”,但這一定需要一個全國統(tǒng)一的管理者嗎?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網,但它的管理權限卻由行業(yè)組織、州政府、地方政府分別承擔,這并沒有影響全網的暢通,原因是因為有統(tǒng)一的法律規(guī)章。同樣,我國的公路網是否暢通,關鍵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管理者,而是相關交通法規(guī)的建立健全。
“貸款修路,收費還貸”,也許,囿于國情,這個政策只能暫時維持,但壟斷集團的出現(xiàn)和介入,會不會使“貸款永遠還不完,收費永遠收下去”情況大大加重,高速公路重歸其“社會基礎設施”本來身份的日子更加遙遙無期?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王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