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經(jīng)濟新聞 |
中新社東莞七月二十五日電 題:莞草之鄉(xiāng)六十年嬗變成工業(yè)強村
作者 李映民 李慧玲
廣東東莞市厚街鎮(zhèn)三屯村歷史上是生產(chǎn)草席的“莞草之鄉(xiāng)”, 如今,工廠進駐,草織作坊消失,三屯成了一個工業(yè)強村。
近日,記者來到三屯,衛(wèi)仕手袋廠、勵發(fā)制衣廠、樺陽鞋業(yè)有限公司……應接不暇。車一轉(zhuǎn),樓閣、小橋、流水映入眼簾,這是上屯公園。
六十年前,這里雖然有田有水,但很貧窮?扇缃,這里儼然一座城市。三屯村目前的戶籍人口只有兩千五百多人,卻有外資企業(yè)三十二家,村組兩級資產(chǎn)總值為七億元人民幣。
三屯老人陳暢坤一九三四年出生在該村,“見證了三屯的歷史巨變”。在他的記憶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三屯村人只有三個字形容自己的狀態(tài):“就是餓”。
陳暢坤在十一二歲就跟著爸爸媽媽出去打漁勞作了。當時上屯村有七成人一周吃不上一頓米飯。
新中國成立后,農(nóng)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大部分人一天能吃上兩頓米飯了,但日子仍然很艱苦,”陳暢坤說。
上世紀五十年代,上屯成立了第一家“草織作坊”,草織作坊最旺的時候,一個月有六七千元人民幣的收入。六、七十年代,三屯家家編草席,草織制品品種齊全,出口量大,手工藝精湛。最多的時候,作坊里多達一百多人。莞草編織是三屯村民主要的副業(yè)。
村民曾錫佳曾在“草織作坊”當了十八年廠長!案母镩_放后,工廠涌進來 草織作坊解散了,”他說。
改革開放后,三屯村開始招商引資,家家戶戶曾經(jīng)最重要的副業(yè)莞草編織,慢慢淡出村民的生活。一九八三年, 最后一家草織廠解散,隨后,村委會把土地重新收上來進行統(tǒng)一安排,形成廠房區(qū)、生活區(qū)、公共設施區(qū)三大塊, 三屯開始進行工業(yè)化、城市化轉(zhuǎn)變。
成美廠是三屯較早引進的一家專門給玩具制作衣服的外資廠,在村里當了二十三年會計的歐近明說:“當時政府對外商投資政策也相當優(yōu)惠,免稅三年,需要辦理手續(xù)、執(zhí)照,村里大力配合,一路開綠燈。”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村里所有道路包括巷道都改建成水泥路,并裝上了路燈。
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三屯人不斷創(chuàng)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潤結算方式和廠房籌建方式。利潤結算方式是按廠房的面積結算利潤,一平方多少錢,村委會這邊直接收租,簡便而且不會產(chǎn)生矛盾。
而廠房籌建方式按股籌建廠房,歐近明說,把土地集中起來核算,村民自愿認購,等賺錢了村民憑認購的股份分錢。
三屯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一萬五千萬元。村民每人每月還有二百五十元口糧款,用于買米買油。村民富足的生活中,透著幸福感。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