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xué)問的人遇到自己未曾見過的字句,往往愛詰問:“語出何典?”
殊不知,還真有一部文學(xué)史上罕見的口語化的幽默小說名為《何典》。
《何典》全書采用吳方言寫成,原生態(tài)的俚語村言活潑俏皮。書中借鬼說事,故事的主角,無一屬于人類,他們說鬼話,干鬼事,吃鬼飯,看鬼戲,懷鬼胎,做鬼官,無不栩栩如生。一反舊小說的所謂“文人氣”,無章無典,無規(guī)無矩。
《何典》在顛覆經(jīng)典的同時,自身也成為經(jīng)典。據(jù)考證,作者張南莊,書法歐陽,詩宗范陸,著作等身。咸豐初年太平軍占上海時,他的著作盡付一炬,獨《何典》一本幸存,為后世留下來了一抹書香。
毛澤東就非常喜歡《何典》一書。
延安時期,他曾兩次寄書給在蘇聯(lián)求學(xué)的毛岸英和毛岸青。1939年,他托林伯渠買了一批書寄去,但中途丟失了。1941年1月,他寫信說:“關(guān)于寄書,前年我托西安林伯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給你們少年集團,聽說沒有收到,真是可惜,F(xiàn)再酌檢一點寄上,大批的待后!奔(xì)心的毛澤東隨信附上一張書單,并注明了冊數(shù)。這張書單共列20多種書,大都是大家熟悉的。但有兩本書比較冷僻:一本就是本文所說的《何典》;另一本是《子不語》,清朝乾隆年間大才子袁枚的筆記小說。從這份書單上就可看出毛澤東對《何典》的看重。
毛澤東在不少場合化用或引用過《何典》的言辭。這在“林彪事件”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林彪出逃時,周恩來曾請示毛澤東是否要攔截林彪的飛機,毛澤東鎮(zhèn)定地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薄澳镆奕恕,便可從《何典》中找到出處。
毛澤東不僅化用和引用過《何典》中的言辭,而且還在思想觀念和審美趣味上受到《何典》潛移默化的影響。
《何典》一書對死讀書和讀死書者多有諷刺;罟淼膬鹤踊钏廊,很會讀書,但竟淪落為乞丐。一日碰到一個老道士稱他有大力子、辟谷丸,還有益智仁;钏廊顺粤怂偷谋俟韧韬痛罅ψ,頓覺精神百倍。只是對益智仁瞧不上眼,自詡:“已有過目不忘的資質(zhì),博古通今的學(xué)問,還要益他什么?”老道士大笑道:“你只曉得讀了幾句死書,會咬文嚼字,弄弄筆頭……寫些紙上空言,就道是絕世聰明了。若講究實際功夫,只怕就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倒算做棄物了!被钏廊艘娝f得有理,只得乖乖地吃了。
熟讀《何典》的毛澤東很欣賞老道士的觀點。他在延安時期的著作,特別強調(diào)“講究實際功夫”,念念不忘告誡知識分子要深入到生活和實際中去。他在《整頓黨的作風(fēng)》一文中便說過:“許多所謂知識分子,其實是比較地最無知識的,工農(nóng)分子的知識有時倒比他們多一點!彼磸(fù)強調(diào)知識分子絕對不能停留在書本的字句上。
他在延安整風(fēng)所列“黨八股”的其中一條,便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表現(xiàn)為文章或演說顛來倒去總是那么幾個名詞,一套“學(xué)生腔”,或者只有死板板的幾條筋,像癟三一樣瘦得難看,不像一個健康的人。鑒于此,他強調(diào)宣傳和文藝工作者“要向人民群眾學(xué)習(xí)語言”,因為“人民的語匯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xiàn)實際生活的”。
民間的語言有如天籟自鳴,自抒胸臆,又似風(fēng)行水上,自然成文。大俗便是大雅,張南莊深諳文章之道,所以對民間的語言精研深鉆發(fā)而為文。
“俗為雅用”加上“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構(gòu)成了毛澤東完整的文化觀。在毛澤東看來,《何典》正是“向人民群眾學(xué)習(xí)語言”的典范,是“俗為雅用”最成功的例子。他對《何典》語言的化用和引用,實際上表達(dá)了對這種審美取向的認(rèn)同與欣賞。
劉繼興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相關(guān)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