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咬文嚼字》公布了《2008年十大語文差錯》。最后一條是,在談到“紅學”流派時,“索隱派”常被誤為“索引派”。一見到這條差錯,筆者便聯(lián)想到了王蒙先生。
王蒙自傳第二冊出版時,有讀者批評書中有多處硬傷。對此,這位大師級的作家虛懷若谷,表現(xiàn)出了聞過則喜的泱泱大度。他在接受采訪時公開承認,自傳寫得比較匆忙,有些資料未加核對,弄錯了一些人名和時間,在重版時一定改正;但他同時又大喊冤枉,說是書中有些差錯和他無關,是編輯加工不慎造成的。比如,原稿中分明寫的是“索隱派”,編輯卻改成了“索引派”。作為一個《紅樓夢》研究者,怎么可能不知道“紅學”史上只有“索隱派”而沒有“索引派”呢?
由王蒙先生筆者又聯(lián)想到了另一位姓“王”的名人———王立群教授。王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史記》大獲成功,然而,當他的《讀〈史記〉之漢武帝》被讀者挑刺時,也是一肚子的委屈,喊冤喊得比王蒙還響。某報在報道時用了一則醒目的標題:“王立群咬出版社”。其中有這樣一個例子,王教授的書中談漢武帝的晚年,用了八個字:“迷戀黃老,燒香拜佛”;讀者批評說漢武帝死于公元前87年,佛教傳入中國最早也得到公元前2年,這就是說,漢武帝死時,中國還沒有佛教呢!“燒香拜佛”從何說起?王教授辯稱,自己壓根兒沒說過“燒香拜佛”這樣的話,“這有原稿為證”。書中的話是編輯加進去的。編輯的賬算到他的頭上,你說該有多郁悶。
其實,只要留心一下,這類喊冤的事時有所聞。很多年前,蕭也牧先生也曾有過類似的遭遇。蕭先生的職業(yè)是編輯,同時又是作家,小說《我們夫婦之間》便出自他的手。他說自己有一篇反映部隊生活的作品,里面寫到戰(zhàn)士“大背著槍”,編輯可能覺得有點不順,大筆一揮改成了“背著大槍”。殊不知這是長途行軍時一種常用的背槍姿勢。所謂“大背著槍”,是指把槍的背帶從頭上套過,斜背在肩膀上。這種背法主要是保證槍不滑下來,和大槍、小槍無關。審稿編輯顯然沒有部隊生活經(jīng)驗,他這不經(jīng)意的一改,讓作者出了個大洋相。
北京大學的陳平原教授,也曾在一篇長文中為自己喊冤。當時,他收到一家出版社根據(jù)規(guī)定退回的原稿,隨手翻閱之際,竟發(fā)現(xiàn)了讓他目瞪口呆的改動。比如有一處談到“米家山水”,稍有美術史知識的人都知道,“米家”指的是宋代書畫大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和傳統(tǒng)的畫法不同,他們父子倆善用臥筆橫點,在紙上渲染出煙霧迷蒙的山水神韻。審稿編輯看來不懂繪畫,又不屑查找資料,信筆把“米家山水”改成了“作家山水”。又有一處,陳教授談的是西漢人物叔孫通,這可是一位開國大臣,曾協(xié)助劉邦制訂朝儀,知名度不低;編輯似乎認為姓“叔”不太合理,于是又是果斷落筆,“叔孫通”成了“孫叔通”。
比陳先生蒙冤更深的,在筆者看來當數(shù)謝冕教授。早在1982年,他應約為出版社寫詩歌鑒賞文章,其中有一篇是《通過想象理解詩》,引用了徐志摩的短詩《沙揚娜拉一首》。即使不懂日語的人,大概也能知道“沙揚娜拉”是日語“再見”的意思。萬萬沒有想到,編輯在加工時把它當成了人名,補充了一行文字,說它是“一位日本女郎”。這本發(fā)行量為幾十萬冊的書出版以后,謝冕先生從此陷入噩夢,不斷有人批評他的這一低級錯誤。北京大學知名教授不知“沙揚娜拉”是什么意思,一時傳為笑話,而謝教授卻身背惡名“欲辯無門”。
讀了上面的案例,不知做編輯的會做何感想。在我看來,改稿,與其說是一種權力,不如說是一種義務。一個稱職的編輯,首先是要尊重作者的勞動,幫助作者把好關,而不是自以為是,濫施刀斧。連意思也沒弄明白,便像黑旋風李逵一樣排頭砍去,這其實已經(jīng)不是什么編輯作風問題,而是職業(yè)道德問題。但愿各位編輯同仁別再制造新的冤案。
(郝銘鑒)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