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善:這次入選的項目,都是非常具有價值的,具有較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社會影響力,具有杰出性、代表性,有利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權。同時,我們在申報時,還充分考慮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對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予以特別的關注。
新京報:此前每次申報都是一個國家申報一個項目,為何此次可以申報這么多項目?
張慶善:以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規(guī)定,申報都是兩年一次,每次一個國家只能申報一個項目。這次規(guī)則有了變化。
新京報:為什么呢?
張慶善:以前,申報完全提倡平等原則。但是,100萬人口的國家與中國這樣13億人口的國家,其文化遺產資源是絕不一樣的。所以,這次評審對申報項目沒有數(shù)量的限制。
經過 材料申報截止前兩天才遞交
新京報:今年其他國家申報和通過的情況怎樣?
張慶善:由于各國的情況不同,申報的情況也就不一樣。比如,日本有13項通過,韓國也有6項,其他國家多是1項或2項。
新京報:申報的項目全部通過,覺得意外嗎?
張慶善:事先我們也沒想到22項都能通過。
新京報:我們有哪些優(yōu)勢呢?
張慶善:我們的優(yōu)勢在于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也在于這些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政府重視,社會參與的熱情高,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新京報:申報過程曲折嗎?
張慶善:很緊張、辛苦。
新京報:要經過哪些程序?
張慶善:從申報、評審、論證,到反復修改申報文本和申報片,要做大量工作。
新京報:有不少難忘的經歷吧?
張慶善:在論證修改文本和申報片的階段,我們集中20多天工作,一天到晚幾乎是連軸轉,一個項目一個項目討論。各地的同志和許多專家在一起,一天要開五六場討論會,其中不少專家都是70多歲的老人。
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申報文本必須在2008年9月30日前上交。到了9月27日晚,我們還和文化部外聯(lián)局、非遺司及許多專家一起,把所有申報材料從頭到尾核查了一遍,就怕在細節(jié)上出問題,特別是翻譯。
一直忙到9月28日早上,把材料裝好直接送到首都國際機場,派專人送到巴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
舉措 國家將更多扶持保護“非遺”
新京報:對于這22個項目,今后國家會不會加大扶持力度?
張慶善:對于成功入選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國家肯定會予以更多地關注。保護好這些珍貴的遺產,國家有責任,各級政府有責任,遺產的持有者也有責任。
新京報:這次22項目申報成功有何意義?
張慶善:我覺得,這個意義怎么講都不過分。
新京報:為何這樣說?
張慶善:與其他文化遺產不一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但是又跟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
比如,這次通過的媽祖信俗,全球有2.5億人崇奉媽祖,尤其是在中國臺灣等地區(qū)。兩岸共同的信奉習俗,這是一種非常大的凝聚力量,是民族情感的認同,遠遠超過了簡單的宣傳口號。
新京報:目前非遺保護工作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什么?
張慶善:我認為,我們面臨的最大的挑戰(zhàn),其實還是認識問題。
新京報:為什么呢?
張慶善: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和迫切性、重要性,真正懂得保護什么、為什么保護、怎樣保護。
新京報:這個至關重要。
張慶善:對啊,我們要以文化的自覺性,認識到我們的歷史性的責任。這樣才能去更好地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認識其重要性,還要懂得如何去保護,這兩個方面都很關鍵。
新京報:對于非遺保護,我們將采取哪些措施?
張慶善:我們要積極推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出臺。類似的法律在日本和韓國,幾十年前就有了。我們要抓緊,這也是當前面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記者王薈)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