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本身是世界自然遺產(chǎn),已經(jīng)是文化價值的頂級了,
又何必自降身價,把自己降到流行文化的品位?
近一周來,旅游界的最大新聞莫過于張家界的景點“乾坤柱”被更名為“哈利路亞山”。受到廣泛質(zhì)疑后,張家界旅游局又專門發(fā)表聲明,表示這并不是在改名,而是在證明《阿凡達》里出現(xiàn)的“哈利路亞山”是以張家界為原型的,這是景區(qū)在“用事實捍衛(wèi)張家界山的權(quán)威,用行動營銷張家界的旅游品牌”。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該事件的前因后果就會了解,張家界的這個“聲明”另有所指,起因就是卡梅隆導(dǎo)演曾說:其靈感來自黃山。這個說法讓張家界很不服,為了奪回“哈利路亞山”原型的所有權(quán),這才有了“改名”事件,也才有了“聲明”中激烈的措辭。
然而,“聲明”近一步顯示出了張家界一些管理者的私心與無知,為一個外國電影與國內(nèi)的其他名山爭得面紅耳赤,這是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遺產(chǎn)該有的心態(tài)嗎?
用影視作品的取景地作為旅游景點本身無可非議,比如北京的“大觀園”,借助電視劇《紅樓夢》的拍攝,成為京城南部的一個著名旅游景點。但是,這類景點的唯一價值,就是其與該影視作品的聯(lián)系,失去了影視劇的支撐,它們就變得不過爾爾。
與這種依靠影視賣噱頭的景點相反,真正有文化底蘊的景點,則能憑借自身的魅力提升電影的檔次。這種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將《臥虎藏龍》裝扮得美不勝收的西遞古鎮(zhèn),再比如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成功裝點魔法世界的達勒姆大教堂、牛津大學(xué)圖書館等英國建筑。這些景點根本不需要靠電影來“捍衛(wèi)”。從沒見西遞改名叫“臥虎藏龍村”,更沒見牛津圖書館更名為“霍格沃茨圖書館”。
張家界本來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加入這個隊伍,但其管理人員對旅游文化的無知讓人憤怒。他們狹隘地認為,世界遺產(chǎn)的首要目的是用來旅游的,根本沒有意識到自然遺產(chǎn)首先是要保護的。在“聲明”中,張家界旅游局局長說改名是為了 “揭示真相”,讓張家界的旅游品質(zhì)得到全世界的認同。首先,就算《阿凡達》中的“哈利路亞山”取景地真是張家界,與其旅游品質(zhì)又有什么關(guān)系?當代旅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其品質(zhì)不僅來自旅游景點的文化價值,還取決于管理和服務(wù)的水平。為了一己之利武斷地將景區(qū)改名的行為,既損害了張家界自身的文化價值,又恰恰暴露了其管理水平的低劣,旅游品質(zhì)又從何談起?
另外,用更名“哈利路亞山”來證明真相,是一種自降身價的行為。張家界的管理者根本不知道,文化也是有品位高下之分的。電影作為娛樂文化,水準再高,影響力再大,也無法超越在人類歷史中被廣泛崇敬的自然和文化遺產(chǎn)。這也是為什么寫《文化苦旅》的余秋雨至少能自詡“大師”,而寫影評的批評家們最多也就是個“老師”。無論我們是否接受這種文化的高低之分,但這也是明擺著的事實。張家界本身是世界自然遺產(chǎn),已經(jīng)是文化價值的頂級了,又何必自降身價,把自己和流行文化的品位拉平呢?
最無法讓人忍受的,是明明在與國內(nèi)的其他景點爭名奪利,還非要美其名曰“讓世界認識張家界”。請問,《阿凡達》就代表“世界”嗎?如果明天有一個印度劇組也來取了景,電影里叫“婆羅門山”,張家界也要再改一次名字?
名字一方面是歷史傳承,是符號;另一方面是一種氣質(zhì)和內(nèi)涵!扒ぶ庇兄鴿夂竦闹袊幕滋N,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人在樸素宗教情懷下對天地、陰陽的理解,充滿了靈氣。而“哈利路亞”靈氣全無。夸張點說,這名字一改,整個張家界的土地爺、龍王、山神、小鬼都得一并下崗了。
如今,許多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門與旅游部門關(guān)系非常緊密。但大多數(shù)情況,是管理者對文化和旅游的雙重?zé)o知,再加上爭名奪利的成分,導(dǎo)致了張家界的“自降身價”。希望其他遺產(chǎn)管理者引以為戒,切勿重蹈覆轍。
燕海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