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競爭,首先是圍繞著學生的獎學金大戰(zhàn)
中國要出名校,就要有大學的競爭。這一競爭,首先是圍繞著學生的獎學金大戰(zhàn)。我期待著這場大戰(zhàn)的開始,使各路英才,都有機會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
一年多以前,我曾經(jīng)撰文說北大清華可能被香港的大學掃為二流,引起一陣媒體風暴。我的用意,無非是警告國內(nèi)的大學:辦教育不是蓋大樓,要以學生為本,要舍得拿出資源給學生發(fā)獎學金。獎學金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大學水平的依據(jù)。這話未必好聽,但許多大學恐怕還是多少聽進去了一些。
最近有報道說,我的母校北京大學剛剛舉行2006-2007學年獎學金頒獎典禮,“共評選獎學金68項,獎金總額達1100多萬元。獲獎學生共3313人,占全日制學生總數(shù)的19.5%,人均獲獎3340元。也就是說,在全日制學生中,大約每五人就有一人獲獎”。
北大拿頒發(fā)獎學金作宣傳,說明了對問題的重視。但是,從公布的數(shù)字也可以看出,中國大學的獎學金是多么寒酸。我相信,在中國的大學中,北大因為資源充分,在頒發(fā)獎學金方面還屬于作得比較好的。不過,力爭成為世界一流名校的母校,在這方面就應該以世界一流名校作為目標。
說起世界一流大學,人們言必稱哈佛。我們就索性從哈佛講起。北大本科生達1.6萬多人,哈佛則僅6600人,是北大的零頭。但是,盡管有這么少的學生,哈佛一年發(fā)給學生的獎學金,將近1億美元。結果,大部分哈佛的學生不同程度地領取了獎學金。哈佛人均一年的教育費用是4.56萬美元(2006-2007年度的標準)。三年前,哈佛決定家庭收入4萬美元以下(當時美國中等家庭收入為4萬多美元)的子弟,上哈佛費用全免。這個標準不久就提高到6萬美元的標準,而目前美國中等家庭收入還不到5萬美元。這些政策,使哈佛的貧困生數(shù)量提高了33%.
不過,窮學生的問題解決了,中產(chǎn)以上的家庭壓力就大了。比如年收入十幾萬的家庭,拿出幾萬給孩子上學,確實負擔不小。所以最近哈佛宣布:對家庭收入12萬到18萬美元的學生,要求家里支付的學費不超過其家庭收入的十分之一。這樣的費用,支付的基本是生活費。學費近乎免除,最多的不過繳幾千塊而已。無怪哈佛人士夸口:這樣一來,上哈佛的實際費用,和上一所州立大學的費用幾乎相等。這一措施施行后,哈佛的獎學金總量將達到1.2億美元,為這些中高產(chǎn)階層的家庭節(jié)省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教育開支。
這1.2億美元,是北大獎學金總量的近90倍,而人家的學生人數(shù)還遠不足北大的一半。當然,哈佛獎學金高,和其學費高、生活費用高直接相關,不能這樣簡單比較。但是,一個基本的事實是:這樣的獎學金制度,不僅給家庭收入中等水平的學生全部免除了教育費用,而且使家庭收入高達18萬美元(也就是比美國中等家庭收入高出3.7倍)的學生,僅以家庭收入的十分之一就可以完成哈佛的教育。這一點,恐怕國內(nèi)任何大學也難以望其項背。
一流大學,說到底就是英才教育:不管你出生在什么家庭,不管你有錢沒錢,只要優(yōu)秀,就有接受這種教育的機會。否則,英才教育只能依賴家庭背景等個人無法負責的偶然因素,名不副實。哈佛這一舉動,不過是美國名校中獎學金大戰(zhàn)的一招棋而已。其他大學,早已有類似的政策,而且許多已經(jīng)表示要針對哈佛的新政策“跟牌”。那些不跟牌的,就可能從一流大學里被淘汰。美國國會也正在討論要求各大學把一定比例的捐助基金拿出來作為獎學金的法案,逼著大學把錢放在學生的口袋里。
中國要出名校,就要有大學的競爭。這一競爭,首先是圍繞著學生的獎學金大戰(zhàn)。我期待著這場大戰(zhàn)的開始,使各路英才,都有機會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作者:薛涌,旅美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