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及德國的外長22日在柏林會晤,討論伊朗核問題。據(jù)稱,此次會議旨在就對伊朗實施新制裁的第三個聯(lián)合國安理會決議草案內容達成共識,還將討論伊核問題的“戰(zhàn)略方向”。在緊張氣氛短暫緩和后,伊核問題波瀾再起。
本次會議是在美國國內及國際社會對布什政府的對伊政策陷入茫然和懷疑的背景下舉行的。去年9月,六國外長曾在紐約會晤,討論第三個制裁決議內容,未能達成共識,遂決定兩個月后再次會晤,但一拖至今。制裁決議未出臺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取得了重大進展,伊基本澄清了“未決問題”;二是去年12月美國情報機構突然公布情報評估報告,稱伊已于2003年秋中止核武計劃。在此背景下,進一步擴大對伊制裁已缺乏動力。
情報評估報告的公布給美國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巨大。美國的盟友們大多不明白美國到底想干什么,至今對報告的解讀仍是多種多樣。有人認為,美國情報機構可能不希望類似伊拉克的“情報門事件”重演,怕做“替罪羊”,于是沖破阻力公布報告。也有人認為,公布報告表明美國要繼續(xù)對伊朗保持足夠的壓力,加強遏制;還有人認為,鑒于對伊朗動武可能帶來災難性后果,布什政府決心棄武,但礙于面子,希望借助評估找一個臺階下。
一方面是猜測不已,美國國內以及歐盟、以色列等盟友,迫切希望布什政府明確對伊朗政策方向;另一方面,最近圍繞伊核問題開始出現(xiàn)一系列令美國更為擔憂的事態(tài)發(fā)展。俄羅斯正式決定分8批向伊朗運送核燃料,目前已運送了4批;阿拉伯國家與伊朗關系升溫。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首次邀請伊朗總統(tǒng)出席該組織峰會;沙特國王也第一次邀伊朗總統(tǒng)到麥加朝覲;埃及與伊朗關系繼續(xù)好轉;許多國際公司開始重新考慮與伊朗進行經貿、能源合作,等等。而伊朗在壓力減輕的情況下,不但歡慶“勝利”,而且聲稱安理會制裁已無基礎,要求伊核問題回歸國際原子能機構。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再次推動六國外長會議討論對伊制裁,實際上是希望就此向外界發(fā)出一個政策信號,并澄清模糊性,指明對伊政策的方向。從目前看,美國將繼續(xù)堅持制裁伊朗,理由是伊朗拒絕履行安理會決議;繼續(xù)強調伊“依然是一個威脅”,理由是伊朗堅持鈾濃縮,而這可能幫助伊朗最終擁有制造核武的能力。另外,從布什日前在中東抨擊伊朗的言辭看,美國正逐步強調伊朗在發(fā)展導彈技術、支持激進組織方面構成的“威脅”。
不過,美國要想推動形成新的“戰(zhàn)略方向”,仍面臨諸多障礙。從自身看,美國政府內部對伊政策方向不明,要求布什改變策略的呼聲增大。此外,美國國會下屬的政府問責局最新的評估報告也認為,對伊制裁效果不明顯。從外部看,國際社會對美執(zhí)意擴大制裁的意圖紛紛提出質疑,美國盟友在伊朗威脅的認定以及如何應對這種威脅方面也存在分歧。比如,歐盟雖然支持制裁,但對制裁范圍以及是否采取軍事手段態(tài)度不一;海灣國家對美國的遏制政策也并不完全贊同,擔心由此引發(fā)沖突。盡管如此,布什政府任內遏制伊朗的政策不會發(fā)生根本改變。值得一提的是,雙方爆發(fā)戰(zhàn)爭的可能性雖然降低,但意外事件引發(fā)沖突的可能性卻不能忽視。不久前,美伊艦船在霍爾木茲海峽發(fā)生對峙就是一個實際的例子。(作者為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室主任 唐志超)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