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報道,投資11.4億的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由于開支巨大而讓經(jīng)營者有苦難言,外觀保潔一次就得4萬余元,而每天維護費則高達9萬元,投資過億的冰上舞臺由于啟用價格昂貴,去年僅使用一次。這樣豪華高貴的藝術中心、劇院在全國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正成為一道令人尷尬而痛心的“藝術風景”。(昨日《人民日報》)我們要問的是,這樣的藝術中心建起來之前,有沒有經(jīng)過專家充分的評估或論證?像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聘請的是法國建筑設計師,法國與中國一樣是文化大國,而其藝術管理的市場化運作也有著成功的經(jīng)驗與制度,可惜,我們似乎只用了它國的建筑外觀的硬件設計,而沒有將其制度性的管理軟件一并引入。究其原因,我們的大劇院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法國或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的劇院卻是“地上長出來的”。
“天上掉下來的”劇院是預算與計劃出來的,通過行政申請與審批,一座藝術中心或劇院就會破土動工,并驕傲地作為城市新景觀而屹立起來。
申請者與審批者們并不用過多考量藝術中心落成之后是否能與藝術市場接軌,是否真正會改善市民文化生活。而“地上長出來的”劇院卻不同,解放前的北京天橋地區(qū)七八處影劇院,就是從“地上長出來的”,它是投資者根據(jù)市民需要建成的,是當?shù)匚幕鷳B(tài)的結(jié)果,并適應當時當?shù)氐奈幕鷳B(tài)。
我們的文化國粹“京劇”的源頭,是二百年前的徽劇徽班,也就是安徽懷寧當?shù)夭菖_班子,他們當年進京演出動因是給皇帝賀壽。“主題活動”完成之后,宮廷并沒有將他們養(yǎng)起來,而是讓他們班師回鄉(xiāng)。如果他們回到懷寧鄉(xiāng)下,也便沒有了我們今天偉大的京劇,他們留了下來,用草臺班子的方式搭臺唱戲。簡陋的設施,十來個人的組合,靠著自己的唱技養(yǎng)活了自己,通過兼學其他戲劇唱腔、技巧,在京城創(chuàng)造出了京劇這樣瑰麗的劇種。慢慢地,他們也就有了自己的名角,有了自己的劇團,最終有了屬于自己的“劇院”。
這就是在土地上、在歲月里長成的藝術,它的生命力與社會影響力、文化價值是在成長中獲得的。現(xiàn)在經(jīng)濟盡管發(fā)展了,懷寧縣的地方小戲班子仍然非;钴S。一輛汽車,開動時是他們的交通工具,停下來就成了他們的臨時“小舞臺”。
他們的劇場設在天地之間,十來個人一組,有時一曲戲里一個人要擔任幾個角色。就是這樣的戲劇班子,一年下來能為全國各地老百姓演出一百多場,最多時達二百多場,觀眾有時一場多達數(shù)千人。
鄉(xiāng)村有戲可演,卻無像樣的場地,城市一些劇院建得讓人看不起戲,也演不起戲。如此悖反的文化現(xiàn)狀不能不令人深思。我們在一些文化大項目建設上,一沒有遵照文化規(guī)律,二沒有遵從市場規(guī)律,三沒有以廣大百姓觀眾為中心,使藝術建筑成為表面風景,讓納稅人痛心。
我們還未進入發(fā)達國家行列,但我們的藝術中心與文化設施有些卻與發(fā)達國家相媲美。法國的各大城市中的大劇院多是在傳統(tǒng)劇院基礎上改建而成,無論是投資還是改建,都是在尊重傳統(tǒng)的基礎上,遵守藝術規(guī)則。不僅建筑風格與城市傳統(tǒng)建筑一樣和諧,藝術建筑背后的演出團體、藝術教育、演出規(guī)劃都有著完整的體系,也就是說,它的劇院不是孤立的,而是文化生態(tài)中的一環(huán)。而且資金的國家補貼、社會基金資助、市場運作都嫻熟得當,藝術因此有尊嚴地生長在城市空間里。
因此,要讓我們的藝術與劇院回到真實的百姓生活之中,建設好劇院背后的演出機制、市場機制和文化生態(tài),不要讓熱愛藝術的人們須仰視還難得見其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