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國政協常委萬鋼以科技部長身份亮相政協常委會,在分組會議上作了報告。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忠禹稱,萬鋼早在會前就主動提出要發(fā)言,他是“第一個主動表示要在政協常委會上發(fā)言的部長”。
萬鋼報告的主題是以科技進步應對氣候變化。接掌科技部剛剛超過兩個月的萬鋼,上一次公開亮相是6月14日出席國務院新聞辦發(fā)布會,內容同樣是應對氣候變化。這多少折射出萬鋼目前的執(zhí)政重心。
與前日首次亮相的新任衛(wèi)生部長陳竺的低調謹慎相比,萬鋼在會上顯得極為放松。他笑稱“來常委會對我來說就像回家一樣”。
在會議間隙,萬鋼接受了本報采訪,以儒雅著稱的萬鋼,帶著一貫的微笑說,從上海到北京,從學界到政壇,最大的不適應僅僅是“嗓子有點干”。
對于外界普遍關心的科技部決策機制如何運行的問題,萬鋼稱,政務會議和黨組會議的區(qū)分目前正在探索當中,該模式實踐之后“會對外公布。”萬鋼同時表示,希望媒體不要過分關注部委正職的黨派身份,“黨派并不是最重要的,還是因材施用”。
-對話
“黨派身份對我根本沒太大難度”
萬鋼稱上任兩月最重要的工作是學習
昨日,在政協常委會分組會議間隙,萬鋼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新京報:為什么主動提出要以科技部長的身份發(fā)言?
萬鋼(下簡稱“萬”):因為這次(會議)的主題很好。資源節(jié)約和環(huán)境友好是科技部一直在推的事情。我們現在把重點放在怎樣走出一條新型工業(yè)化的道路,在經濟發(fā)展中同時注意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
新京報:上任兩個月的生活是怎么過的?
萬:學習,最重要的工作是學習。氣候,節(jié)能減排,制造業(yè),信息化,生命科學,這些都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我兩個月我全面接觸了一次,當中安排了很多出差,一直到各地去調研。
新京報:對科技部摸熟了嗎?
萬:我和科技部以前也不生疏。科技“十一五”規(guī)劃,面向政治局的專業(yè)知識講解,我都有參與。不過過去是一個點,現在是更多領域。
新京報:有沒有感到難度?
萬:還是發(fā)愁怎樣讓科技適應經濟發(fā)展的需求。過去我們都說GDP增加了,貿易順差多了,這些都是高興的事,現在考慮就更多了。社會保障啊,環(huán)保啊,高科技的發(fā)展等等。所以我的難題就是科技部的工作怎樣可以讓人民可以享受到科學技術帶來的實惠。
新京報:這個難題主要還是技術層面,在多黨合作方面呢?
萬:多黨合作,就是一個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集體決策的問題。這是一個長期課題,從學校就開始了。
實際上不在乎這個,因為即使是個黨員校長,也一樣要科學民主集體決策,F在好幾個部委,書記和部長也是分治的,所以這是一個普遍而非特殊的方法。
新京報:所以黨派身份不是問題?
萬:黨派身份在我這里根本沒有太大難度,你如果成天想著自己是民主黨派,那就不要說話了。我還是認為,既然是在執(zhí)政,就要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重,把注意力放到這上面來,不要過多考慮個人身份。
新京報:回過頭來看,你認為自己為什么會被挑中擔任這個職務?
萬:這可能還是和我個人經歷有關。我在國有企業(yè)工作過,又有國外工作經驗,回來又是科學家,當過大學校長。但是一個人不可能全面,我一直說我沒有當過官,除非你認為大學校長也是官,從政的經驗也還在學習過程之中。
新京報:你和新上任的陳竺部長熟悉嗎?有沒有探討過執(zhí)政經驗?
萬:我們都很熟。現在還沒有探討過執(zhí)政的問題,因為他剛剛上任嘛。
新京報:你認為是否會有更多的民主黨派或者無黨派人士擔任部委正職?
萬:我覺得媒體不要過多關注我們的黨派身份。首先這是一個廣選人才的標志,在這一點上黨派不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因才施用。
新京報:目前科技部內部的決策機制是怎樣的?你是否參加黨組會議?
萬:當然參加。這個模式等我們實踐之后才講給你聽。政務會議和黨組會議的區(qū)分目前我們正在探索當中,到時候會對外公布。只有思維不行,還要有實踐驗證。(記者李靜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