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2006年中國外交的最大亮點是,“和諧世界”理念成為中國外交的指導思想
記者/何忠洲
9月20日晚,備受關注的2007版《中國外交》白皮書在新疆烏魯木齊舉行首發(fā)式。外交部政策研究司副司長楊優(yōu)明指出,由中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編輯出版的此書,“比較系統(tǒng)、完整地介紹了上一年度中國外交各方面的情況,論述了中國對國際形勢的看法和中國外交工作的概況!
在“中國崛起”成為一個世界性話題,“中國威脅論”時而甚囂塵上的背景下,《中國外交》白皮書詳盡而明確地闡明了中國外交政策的新理念:和諧世界。
全國政協(xié)委員、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教授在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指出,2006年中國外交的最大亮點是“和諧世界”理念成為中國外交的指導思想。今年的《中國外交》白皮書最大的亮點也在于此。
首發(fā)式的地點選擇別具深意。楊優(yōu)明在首發(fā)式上說,新疆曾是“絲綢之路”的樞紐,溝通中外的橋梁,歷史上,張騫和馬可•波羅在這里留下了足跡,中西文化在這里交融。
中國這一年
作為中國政府闡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窗口,《中國外交》白皮書至今已經走過了整整二十年。源起于1987年中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司《中國外交概覽》的這本書,每年一期對外公開發(fā)行,自2004年起開始以白皮書相稱。
這種在印刷時不作任何裝飾、封面白色的出版物,從一開始,就具有中國官方外交政策的絕對權威性。
今年的《中國外交》白皮書包括七個方面內容:深化周邊睦鄰友好和區(qū)域合作;全面推進大國關系;深化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多邊外交成果顯著;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全面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交流;切實維護中國公民和法人海外合法權益。
這是中國調整外交政策,在國際舞臺上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的一次展示。
本刊接觸到的多位分析人士指出,通過推行“和諧世界”新理念,中國已成為繼美國和歐盟之后的第三大外交中心。
2006年,中日關系轉圜。年初,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對中日關系的評價還是,“目前是1972年建交以來,中日關系最困難的時期”。但是到了年末,中國國務委員唐家璇的評價已經變成,“兩國關系已打開持續(xù)五年的政治僵局,站在了新的起點”。
2006年10月8日,上任不到兩周的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把中國作為他出訪的第一站,某種程度上彌補了他的前任小泉純一郎六次參拜靖國神社所帶來的裂痕。今年4月,當溫家寶回訪日本時,他將自己的這次日本之行稱為“融冰之旅”。那一年11月,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間,胡錦濤與安倍會晤,就進一步發(fā)展中日關系達成共識。
2006年中美關系出現一定的默契。盡管雙方的經濟摩擦不斷,美國國內有聲音不斷就貿易不平衡、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中國履行入世承諾等問題向中方質疑,并繼續(xù)限制對華高技術出口,雙方間的問題也大多并沒有解決,但雙方都越來越能以務實的態(tài)度來面對這些問題。
4月,胡錦濤訪美,中美首次戰(zhàn)略經濟對話和第三次戰(zhàn)略對話舉行。在這一年的朝核、伊核、中東、聯(lián)合國事務等重大國際和地區(qū)問題上,中國都成為美國合作和依賴的伙伴。
在臺灣問題上,美國堅持了一貫立場,臺灣“入聯(lián)公投”議題受到重挫。
中俄關系方面,這一年,在中俄元首的共同倡議下,兩國決定2006年在中國舉辦“俄羅斯年”、2007年在俄羅斯舉辦“中國年”活動。
中國與歐洲聯(lián)盟盡管在人權、軍售、知識產權、市場經濟地位、貿易保護等一系列問題上依然膠著,但是,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歐盟已經連續(xù)3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中國也在2006年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國。
這一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建設加速,中越“兩廊一圈”戰(zhàn)略實施,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構想受到關注。按照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的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中國將在2010年與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文萊6國建成自由貿易區(qū),在2015年與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4國建成自由貿易區(qū),在區(qū)內全面實現貿易自由化。
這一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功舉辦。
白皮書總結2006年的外交成就時說,這一年“高潮迭起,成就顯著”。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