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月14日電 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在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撰文指出,中國基督教在新的形勢下面臨新的考驗,只有“植根于中國的土壤”,才能“走出一條新路來”。中國基督教徒對中共十七大提出“發(fā)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的回應是:也有我們一份。文章全文如下:
正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基督教第八次代表會議,熱烈討論了三個問題:基督教文明作為一種西方文明,如何融入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過的中華文明?基督教在中華民族的苦難歷史中,曾經(jīng)充當過怎樣的角色?在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現(xiàn)實進程中,準備充當怎樣的角色?
四大古文明唯有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生生不息,不曾為外來文化中斷。但近代基督教進入我國,正值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深受列強欺凌的苦難之時。一個本來是“傳播福音”的宗教,卻不幸成為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控制和利用的文化侵略工具。《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就寫道:文化是民族的根。西方歷史學家們研究近代基督教對華傳教活動得出的結(jié)論是,傳教士深信只有挖掉這個根,“從根本上改組中國文化”,才能“使中國皈依基督教”,“而且他們是不達目的不肯罷休的”。這樣的基督教,成了給中國人民帶來苦難、與中華文明格格不入的“洋教”。為此,早在上個世紀初,中國基督教的有識之士就發(fā)起自立運動,“要使中國信徒擔負責任,發(fā)揚東方固有的文明”,要使基督教消除“洋教”的丑號,“為國家爭人格,為教會爭人格,為基督徒爭人格”。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基督教愛國人士堅決高舉“三自”(自治、自傳、自養(yǎng))愛國運動的旗幟,毅然決然地割斷與帝國主義的關(guān)系,擺脫外國差會的控制,摘掉“洋教”帽子,獲得新生。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名譽主席、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名譽會長丁光訓主教說,“真正的愛國主義為民族的落后和蒙受恥辱而憂傷,為祖國人民的解放和成就而歡樂”,中國的基督教只有“植根于中國的土壤”,才能“走出一條新路來”。
現(xiàn)在新路已經(jīng)走出來了,但不會一路順風。中國基督教在新的形勢下又面臨新的考驗。有那么一些不甘心中國和平發(fā)展、不愿意中華民族實現(xiàn)復興的境外勢力,總是在外面罵街,往里面亂鉆,變著招滲透,總想使中國基督教重新回到受他們支配的老路上來。中國基督教能否不為所動,頂住壓力,抵御滲透,堅持正確方向,植根中國土壤,融入中華文明?大家討論后的一致結(jié)論是:我們能夠服從國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與社會主義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能夠適應中國社會的基本國情,做光做鹽,榮神益人;能夠融入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使基督教成為中國文化所接納、中國人民所歡迎的宗教。
中國反對境外利用宗教進行滲透,卻鼓勵各宗教在獨立自主、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基礎(chǔ)上開展對外交往。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大潮,我們既有大力弘揚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文化自覺,也有吸收西方基督教文明中有益成分的寬廣胸懷。
中國基督教徒對中共十七大提出“發(fā)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的回應是:也有我們一份。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