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自信增患難友情 港刊:人道外交為中國加分
2008年06月10日 1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發(fā)表評論
5月18日,日本國際救援隊一行二十余人到達中國四川北川地震現(xiàn)場——北川中學,利用國際先進的探測儀器與中國兩支救援隊分別挖掘廢墟,救援受難學生。經(jīng)過共同探測,在沉入地下的樓層內(nèi)發(fā)現(xiàn)有三個生物體存在,但挖掘極為危險和困難,生者生命渺茫。當日,日本救援人員至少在此挖出一具尸體,中國救援人員至少在此挖出七具尸體。圖為日本救援隊成員在休息時依然思考救援問題。 中新社發(fā) 鄒憲 攝
5月25日下午5時45分,俄羅斯米格—26大型運輸機飛抵綿陽機場,支援唐家山堰塞湖排險工作。 中新社發(fā) 趙振清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
|
中新網(wǎng)6月10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亞洲周刊》刊發(fā)評論文章說,中國地震震出國際權力新格局。北京讓韓國總統(tǒng)李明博慰問災區(qū),俄羅斯新總統(tǒng)訪華等,“患難見真情”,顯示中國與俄日韓等國的外交親密度上升。
以下是該文摘要:
四川地區(qū)大地震,盡管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和損失,但北京的舉措得宜。它一方面使得中國大陸人民及全球華人在共同的人道感情下趨于凝聚并增強了向心力;而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已不再諱言忌災,坦然讓世界各國參與救災工作,借著讓別國參與自己的災難,而形成患難友情,不但化解了某些國家“妖魔化”中國的慣性攻勢,也創(chuàng)造出了人道外交的一種新的模式。四川地震是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重要里程碑,中國因四川地震而加分!
這次大地震變起肘腋,在第一時間北京即決定了開放處理的原則,不但最高階層立即全面統(tǒng)籌救災,總理溫家寶也在數(shù)小時后以現(xiàn)場總指揮的身份飛抵災區(qū)。這種開放負責態(tài)度,不但在中國從未曾見,縱使放在全球救難史上也算創(chuàng)下范例。這次北京的反應與動員,對全球可說是次極佳的示范,當自己振作有為,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救援”的正面作用即會快速擴散,全球華人會出現(xiàn)群眾運動式的人道關懷潮,已可作為證明。
而最可圈可點的,乃是這次北京對外國救援隊的開放態(tài)度了。我們不能排除有些國家確實在開始時有一種奇怪的期待心理,希望在中國婉拒外援上做文章,但北京由稍早前反奧運風潮時海內(nèi)外華人所表現(xiàn)的義憤,已更有自信,遂決定開放外援。不但胡錦濤與布什直接通了話,也陸續(xù)同意日本、法國、韓國、俄國及新加坡等國救援組織入境。
中國這次開放外國救災,最具有正面政治意義的,乃是一方面同意俄、日、韓等國的救援隊;也應韓國總統(tǒng)李明博之要求,安排他至災區(qū)做慰問之旅。由上述這些救災互動,我們已可肯定,中俄、中韓及中日之間的外交親密度必將因四川地震而更為增進。
國際關系在許多地方和人際關系極為接近。在人際關系里,任何人如果家庭有難,并不會隨便向人伸出求援之手,也不會來者不拒的接受別人的介入援助。我們只會讓至親好友介入,讓他們看到自己家里的慘狀并不會心生芥蒂。而國際上亦然,一個國家只有在“自己人”的前提下,才會讓別國介入自己的災難。因此,四川地震救災,中國和上述國家的互動遂顯得格外不尋常。
最近,中國和俄日韓皆高度互動。有俄國新總統(tǒng)梅德韋杰夫的訪問北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出訪日本,以及韓國總統(tǒng)李明博的北京之行。在這些關系里,中俄利益高度重迭,特別是自“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來,戰(zhàn)略及經(jīng)濟關系更增,雙方也曾在中亞舉行過反恐救災演習。這次俄國參與救災,可說是雙方關系的深化。其次在東北亞的日韓方面,由于隔閡尚多,仍有待改善。胡錦濤訪日已伸出橄欖枝,這次地震日本主動要求援助,北京當然樂于同意。我們認為,中日雙方這次互動及最后日本的自行節(jié)制,對歐美應有極大示范作用。人道援助不能是趾高氣揚的外交宣傳活動,而應該是善意與尊重結合。
北京這次同意李明博至災區(qū)慰問,是視李明博為“自己人”的一種表露。北京對他釋出“自己人”的善意,我們相信將有助于他重組中間型的新內(nèi)閣,放棄“新冷戰(zhàn)”的親美路線。這也就是說,當中日中韓因震災而接近,對東北亞的安定將有極大幫助,中國的這一輪人道外交,實在值得肯定!
【編輯:吉翔】
相 關 報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