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9月17日電 澳門《新華澳報》17日發(fā)表署名富權(quán)的評論文章說,蘇貞昌和蔡英文雖然日前宣布參選臺北市長和新北市長,但種種跡象表明兩人均意不在此,近日有媒體曝光兩人參選市長是假,其真正目標是“2012”,更“助證”了這種揣測。此外,謝長廷、呂秀蓮受到當前“五都”選情新發(fā)展態(tài)勢的啟發(fā),選擇沉寂,卻暗中集結(jié)智庫人馬,窺測方向,蓄勢待發(fā),等待時機,力拼2012“總統(tǒng)”大位。
文章摘編如下:
在“五都”選舉中,民進黨“四大天王”只有蘇貞昌一人參選臺北市長,而被稱為“新四大天王”(即在“四大天王”名單中除掉呂秀蓮增補蔡英文)之一的蔡英文則參選新北市長。其余三人游錫堃、謝長廷和呂秀蓮均未直接參戰(zhàn)。不過,曾有意參選新北市長的游錫堃,已答應為民進黨新北市長參選人蔡英文出任其競選總部主委。而另一位也是曾有意參選新北市長,受到擠兌后又意圖染指大臺中市長,最后只是推出其代理人蘇嘉全參選臺中市長的謝長廷,也以其曾任高雄市長的資歷,愿為陳菊作其高雄市長競選總部的總指揮。只有呂秀蓮未直接參選,也并無協(xié)助任何參選人的間接參選動作。
但即使如此,游錫堃、謝長廷至今仍是按兵不動,并未真正挑起分別為蔡英文、陳菊輔選的責任。為何此前曾一度十分亢奮的游錫堃、謝長廷,卻又突然沉寂下來了呢?尤其是謝長廷曾在選情混沌時猶能亢奮地高叫民進黨將會“五都”全贏,現(xiàn)在民進黨的選情相對好多了卻不見人影,連聲音也聽不見。有民進黨朋友說,游錫堃的沉寂,應是出于真實,因為游錫堃明知自己的條件不太好,在民進黨諸高層中他的學歷最低,且已對政治生涯生厭,早就希望能過上“采菊東籬下”的隱屬生活,因而其沉寂是不過問政壇事的一種無聲表態(tài)。
但謝長廷、呂秀蓮卻有所不同。其中曾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tǒng)”,敗選后仍以“維新影子政府”形式保留其“總統(tǒng)”競選總部架構(gòu)及人馬的謝長廷,仍未能忘情于2012年“總統(tǒng)”大位,而且因為他的年齡已經(jīng)不小,過了2012年就再沒有下次機會了,故而對“2012”懷有一種極為強烈的迫切感。至于曾任過“副總統(tǒng)”,并一直認為自己應當是臺灣地區(qū)首位“女總統(tǒng)”的呂秀蓮,在按目前發(fā)展情勢極有可能會被蔡英文“截糊”之后,心猶不服,正暗中集結(jié)智庫人馬,希望自己能乘隙而突圍,爭取2012“總統(tǒng)”大位。因此,謝長廷、呂秀蓮二人現(xiàn)在是韜光養(yǎng)晦,窺測方向,蓄勢待發(fā),等待時機。
謝長廷、呂秀蓮之所以有此想法,顯然是受到當前“五都”選情新發(fā)展態(tài)勢的啟發(fā)。實際上,蘇貞昌、蔡英文的真正目標是“2012”,因而其分別參選臺北市長和新北市長,只是虛幌一招的“假選”。不但是社會上有此共同普遍認知,就連民進黨內(nèi)同志持這一觀點的人也不少。近日綠媒刊登《蘇貞昌2012出局》的匿名文章,指稱蔡英文選新北市是選假的,其目標是在“2012”,更“助證”了這種揣測。
至于蘇貞昌,同樣也是并未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選戰(zhàn)中去。有利于蘇貞昌的選情時,蘇貞昌竟然老神在在,一反民進黨“乘勝追擊”的選戰(zhàn)傳統(tǒng),公然以“不評論”來作回應,大有“放水”之意。這更是讓人感覺到他也是并不想勝選,而是要造成高票落選的效果,然后依“謝長廷模式”向“2012”進軍。日前其夫人詹秀齡受訪時一句“蘇貞昌若沒選上市長,就支持他選‘總統(tǒng)’”,更是助證了這種猜測。
而也正在此時,泛綠媒體卻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言之鑿鑿地聲稱“2012,蘇貞昌確定出局”,因為蘇貞昌只要勝選,就不可能再有臨陣脫逃的理由;反之,如果蘇貞昌還選輸,那么,篤信“敗者為寇”的民進黨,豈能容忍蘇貞昌代表黨參選“2012”?換言之,盡管“五都”選舉尚未落幕,隨著蔡英文提前啟動“總統(tǒng)”之路布局,蘇貞昌最后無論是勝或敗,已確定喪失2012“總統(tǒng)”參賽權(quán)。 這使蘇貞昌急得連忙辯解“謠言止于智者”、“我將會盡全力”,亦即是“迫使”蘇貞昌必須假戲真做,“摎落去”參選臺北市長,放棄“2012”了。
目前的這種情況,對謝長廷、呂秀蓮來說,充滿了誘惑。因為從目前情況看,倘若排除了蘇貞昌、蔡英文,黨內(nèi)就沒有其它人夠資格參選“2012”,這就將會變成“舍我其誰”了。因此,謝長廷、呂秀蓮目前的沉寂,其實是在窺測方向,避免自己曝光過早,被流彈傷及。
但其實,謝長廷曾輸選過“總統(tǒng)”一次,按民進黨的傳統(tǒng),是否會再次起用他,不無疑問。而呂秀蓮則是在黨內(nèi)沒有人氣,全無派系支持,她月前在民進黨中常委選舉中以“零票”落敗,就已折射出其無人暗中支持的窘境。(富權(quán))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