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主管部門相互推諉扯皮 不良短信究竟誰管?
中新社北京九月六日電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罕見地以近一個版的篇幅提出質疑:不良短信,究竟誰管?
手機是用戶通信工具,也屬于私人“領地”,而每天大量撲面而來的“短信騷擾”令手機用戶不勝其煩,已成為社會一大公害。
時下,垃圾短信泛濫:“代辦學歷、高息貸款、抽中大獎、樓盤熱銷、打折機票……”,接二連三,讓人防不勝防。
對此,《人民日報》記者撥打聯(lián)通公司客戶服務熱線回答說:“您別理它,也別回復,這屬于私人業(yè)務,我們無權屏蔽!苯泳員建議打一一0。
記者撥打一一0,警察說:“涉及違法犯罪的短信你可以舉報,賣樓、賣機票的廣告類短信,我們沒法受理!
記者又撥打北京工商行政管理局投訴熱線,回答是“沒有構成消費,不在我們受理范圍內。”
記者又撥打北京市通信管理局舉報電信用戶申訴電話:“對商業(yè)性短信,目前還不好控制!
記者又撥打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投訴電話。工作人員表示,垃圾短信由信息產業(yè)部電信用戶申訴受理中心負責。
記者又撥打了信息產業(yè)部電信用戶申訴受理中心,回答“您可撥打中國互聯(lián)網協(xié)會舉報受理中心。”
記者又撥打了中國移動客戶服務熱線,服務人員說,該公司只能限制屬于移動公司的號碼,如果垃圾短信由聯(lián)通號碼發(fā)送的,您就找聯(lián)通公司咨詢。
《人民日報》記者電話打了不少,話費花了不少,無奈只討到了“如此說法”!
《人民日報》發(fā)表三位專家的評論說,不良短信因其內容不同、后果不同,接收者所受到的損害也不同,有時隱私權、人格權等人身權受到損害,上當受騙的手機用戶的財產權也有可能受到損害。
專家指出,如果中國能夠借鑒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實行的手機實名制,則可能更為徹底地解決這一問題。
專家指出,香港制定了《非應邀電子訊息條例草案》,值得內地借鑒。該草案規(guī)定:促銷電子郵件、傳真、錄音電話、手機短信以及視像信息將受到規(guī)管,發(fā)布信息者須注明來源,并提供“拒絕接收”選項供市民選擇……若促銷者違規(guī)發(fā)出信息,初犯者最高罰款十萬港元。
手機實名制在中國一直是“千呼萬喚不出來”,那么,垃圾短信,究竟誰管呢?《人民日報》強調,不良短信治理的根本在于要抓住源頭,尤其是電信運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