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文/木河
2004年10月8日,以紀念40周年之名,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再登舞臺。盛衰榮辱,大起大落,毀譽褒貶,各達其極。《紅色娘子軍》風雨四十載,成就一個真實的神話。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作為一個特定時代政治話語的文藝表達,在當時中央最高層領(lǐng)導的關(guān)注下誕生,并成長為中國芭蕾舞的經(jīng)典。從誕生之初便承載了沉重的意識形態(tài)負荷,到淪陷在歷史風暴的中心;在消逝十余年后,這部當年中國人最熟悉的紅色文藝作品重現(xiàn)舞臺,今日人們再看《紅色娘子軍》,早已超越對它藝術(shù)價值的懷念,而是作為一代人的集體文化記憶,被觀者重復品味。
特殊時期的特殊產(chǎn)物
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剛剛熬過三年自然災害,文化緩慢復蘇。1963年,周恩來總理觀看完芭蕾舞劇《巴黎圣母院》之后提出由中央芭蕾舞團自己創(chuàng)作一部革命舞劇,他建議可以從“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外國題材入手!都t色娘子軍》伴隨著這一年底音樂舞蹈座談會上發(fā)出的“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號召應運而生,成為中國第一代芭蕾舞藝術(shù)家的第一次大膽嘗試。
一群深受壓迫摧殘的婦女,在共產(chǎn)黨的組織下,揭竿而起,成立隊伍,一年之內(nèi)參加八次大型戰(zhàn)斗連連獲勝,最終在國民黨正規(guī)軍圍剿中喋血海島,被迫解散。這是30年代海南島上一支女子特務隊的傳奇。而謝晉把它演繹成吳瓊花、洪常青們的故事搬上銀幕,鮮明的階級矛盾沖突與“女兒當自強”的浪漫理想準確地切中了當時時代政治文化的命脈,一時之間風靡大江南北。當李承祥、蔣祖慧等雄心勃勃地準備將這部電影改編成芭蕾舞劇時,大部分人將信將疑,歐洲藝術(shù)與中國風格、古典貴族藝術(shù)與人民革命題材會怎樣結(jié)合呢?
1964年9月底,《紅色娘子軍》經(jīng)過半年的排練在天橋劇場首演,這臺徹頭徹尾的民族化芭蕾令周恩來十分驚喜,演出結(jié)束后,他上臺第一句話是:“我的思想比你們保守了!
10月6日夜里,劇組接到來自中央的緊急電話,讓他們連夜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裝臺準備10月8日演出。直到大幕拉開,他們才知道這一次臺下的觀眾是毛澤東和十幾位中央高層領(lǐng)導。李承祥回憶起當初的情形:“毛主席上臺與演員們握手時,整個禮堂回蕩著‘毛主席萬歲!’的高聲歡呼。我扮演南霸天,不敢站到前面,也不敢痛痛快快地歡呼,只好暗地里鼓勵扮演洪常青的演員替我多喊幾聲!本褪窃谶@次演出中,毛澤東留下了著名的三句話:“革命是成功的,藝術(shù)是好的,方向是對的!庇纱私o《紅色娘子軍》定了性。10月8日,也被確立為這臺芭蕾舞劇的生日。
得到了毛澤東的充分肯定后,周恩來決定用這臺舞劇招待外國元首。起初外事辦表示反對,他們覺得《紅色娘子軍》不中不洋,風格古怪,擔心遭致非議。但在周恩來的指示下,劇組首先為西哈努克表演,良好的反響打消了方方面面的疑慮。從此,《紅色娘子軍》便成為外交活動的重要內(nèi)容。六七十年代,這些芭蕾舞演員也同時是中國外交史的見證人,他們的演出在那些特殊的歷史時刻充當著奇妙的“潤滑劑”。人民大會堂小禮堂的舞臺二十年不變地上演著同一出戲,幕起幕落間臺下走過的是一撥撥世界各國政要。
《紅色娘子軍》的芭蕾舞顯然比《紅燈記》的京劇更容易為外賓所接受,而顛覆芭蕾傳統(tǒng)風格的民族化改造又彰顯了“中國”特色,每每令外賓們備感新鮮。1972年尼克松訪華期間,周恩來非常重視,特地抽出時間視察排練情況,叮囑演員們務求發(fā)揮最佳水平。尼克松在回憶錄中稱贊《紅色娘子軍》“令人眼花繚亂的精湛表演藝術(shù)和技巧給了我深刻的印象”。他還評價這部戲是“一個兼有歌劇、小歌劇、音樂喜劇、古典芭蕾舞、現(xiàn)代舞劇和體操等因素的大雜燴”。
后來一批美國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了一出名為《尼克松在中國》的歌劇,這段插曲也被他們排入戲中 眾美國演員模仿《紅色娘子軍》的造型和舞蹈,效果十分滑稽。
“娘子軍們”的紅色經(jīng)歷
與生俱來的“紅色”烙印決定了這部芭蕾舞劇40載命運始終與政治風云變幻息息相關(guān),甚至于被推到了國家政治生活的最前線。早在1964年觀看了《紅色娘子軍》首場演出后,江青就對它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1965年開始,她陸續(xù)提出一些修改指示。
1967年5月,《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8部戲參加在北京的會演,幾大權(quán)威報紙竭力渲染加以“樣板戲”之名。在江青提出“八個樣板戲占領(lǐng)舞臺”的口號下,這些作品一夜之間被推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在那樣一個歷史階段幾乎成為中國文藝的惟一內(nèi)容,《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更創(chuàng)造了舉國上下學芭蕾的奇觀。
這期間,周恩來一直給予《紅色娘子軍》最多的關(guān)懷和支持。他知道舞蹈演員穿得單薄,經(jīng)常出大汗,關(guān)節(jié)怕冷,就派人用人民大會堂裝修剩下的材料給舞團的宿舍鋪上木地板。由于經(jīng)常陪同外賓觀看舞劇,他幾乎認識芭蕾舞團的每個人,F(xiàn)中芭團長趙汝蘅最早扮演紅蓮一角,后這個角色出于整體考慮被取消了,調(diào)整之后的首場演出結(jié)束時,周恩來一到臺上就詢問起“那個小姑娘去哪兒啦?”
平時他總不忘噓寒問暖,跟年輕人開開玩笑,“宋琛琛,怎么不叫宋‘深深’。俊彼舞¤χ芸偫淼碾S和尤其印象深刻。白淑湘因為家庭出身的問題情緒低落,周恩來也細心地加以開導。
由于《紅色娘子軍》地位特殊,演員們亦經(jīng)常有機會接觸到那些原本遙不可及的中央領(lǐng)導,甚至看到他們生活中的一面。
每周六、周日中央在北京飯店舉辦小規(guī)模舞會讓領(lǐng)導們放松休息,芭蕾舞團的一些演員被安排參加。宋琛琛還記得當時的興奮與緊張:“開始總是害羞地不敢跳,可看著別人跟總理跳舞又很羨慕,后來終于鼓起勇氣上前怯怯地邀請總理跟我跳舞!彼X得周恩來舞跳得最好,無論節(jié)奏的掌握抑或體態(tài)、步伐均稍勝一籌。
掀開塵封的記憶
彼時的風光與輝煌終究只是過眼云煙,政治時局的變化再次扭轉(zhuǎn)了《紅色娘子軍》的命運。隨著四人幫的垮臺,樣板戲的地位一落千丈。四人幫的鼓吹似乎成了這些作品無法抹去的污點,令它們被打入禁區(qū),仿佛只有這樣才能擺脫文革的夢魘。
文藝界也對《紅色娘子軍》作出反思,產(chǎn)生了不少異議。有人提出所謂革命浪漫主義與革命現(xiàn)實主義相結(jié)合的教條化創(chuàng)作方法破壞了藝術(shù)規(guī)律,完全令藝術(shù)淪為政治工具。那些握拳挺胸、怒目金剛式的動作脫胎自變異的政治氣氛下強化的政治表達,放在正常環(huán)境中顯然與觀眾欣賞習慣存在距離。作家白先勇后來更直言不諱地批評它“斬斷了芭蕾文化之根,把浪漫優(yōu)雅的舞蹈變成殺氣騰騰的場面是十分怪誕的產(chǎn)物。”
直到1992年,被塵封的《紅色娘子軍》獲得政府首肯后才恢復排練,時間已經(jīng)沖淡了傷痛,人們開始心平氣和地重新審視曾經(jīng)被扭曲的紅色激情。如今,“紅色”依舊,“激情”不再。它作為紅色經(jīng)典供人回憶,卻不再被人膜拜。第一次重新演出時,音樂一響起,團里和臺下不少人都灑下熱淚。
《紅色娘子軍》猶如一處歷史的遺址,供一代人集體憑吊他們的似水年華與創(chuàng)傷過去。
。ㄎ恼聛碓矗褐袊缎侣勚芸房偟1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