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四日電 題:手機實名制,平衡社會需要和個人隱私
中新社記者 劉育英
中國官方醞釀的手機實名制正在被正反雙方廣泛討論,正方認為通過實名制可以控制非法短信,反方認為實行實名制將加重運營商負擔,社會成本巨大,而且如果不能有效識別假身份證的話,遏制犯罪短信的力度將大打折扣。
據了解,中國三點八億手機用戶,初步統(tǒng)計未用身份證登記用戶有七千五百萬,主要是預付費業(yè)務用戶。目前發(fā)送垃圾短信主要是通過預付費號碼發(fā)出的。實行手機實名制的初衷在于,通過實名來確定發(fā)非法短信的人。
大多數(shù)用戶支持手機實名
新浪網正在進行的一項調查截至十二日已有兩萬三千三百網友參與,百分之四十八的網友認為手機實名制有利于遏制犯罪,認為實行手機實名收效不大的占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一的網友認為有必要實行手機實名制。
在記者采訪的手機用戶中,支持實名制的也占了大多數(shù)。中國農業(yè)銀行北京分行黃女士是神州行用戶,她認為可以理解手機實名制。在過去一年中,黃女士像大多數(shù)手機用戶一樣,接到過詐騙短信、色情短信、推銷短信和其他垃圾短信。如果實名制可以減少垃圾短信,黃女士愿意重新登記。
手機實名制也獲得了媒體的普遍支持!锻ㄐ攀澜纭房偩庬椓偙硎,手機實名初期會付出一些成本,但和大量的非法信息干擾生活相比,這個成本是值得的。
不過,對于手機實名制可行性操作的疑問仍不斷在媒體出現(xiàn),如運營商和運營商的代理商在辦理用戶時怎樣識別假身份證,用戶個人信息怎樣受到保護而不被泄漏,存量用戶如何實名制。評論認為,手機實名制實施之前,制度應設計完善,但又不宜拖太久。
通過法律程序施行
在針對手機實名制的質疑聲中,有一種看法認為,實行手機實名制侵犯個人通信自由,以及造成個人隱私得不到保證。
信息產業(yè)部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長陳金橋對此問題給出解讀。他說,凡是涉及實名的問題,在法律上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包括消費者利益及通信自由要通過立法程序來保護,這需要時間。因而手機實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個人隱私方面,陳金橋認為,依照中國法律,個人信息不能隨意透露,違者追究責任,此外,企業(yè)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亦有道德人格問題,泄漏用戶信息將損害企業(yè)形象。中國運營商此前在保護用戶信息方面也受到了信任。
據悉,手機實名制作為將出臺的《通信短信息管理辦法》的一個配套措施,將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準備時間必須充分。因而前段時間傳聞年底實行看來已不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