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并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18年前,臺商郭臺銘從臺北土城來到深圳;18年間,從深圳到昆山、到杭州、到山西,郭臺銘的企業(yè)不斷擴張;18年后的今天,郭臺銘更是加快了其在大陸南北“征戰(zhàn)”的步伐。
深圳起步
1974年,郭臺銘與朋友一起出資30萬元臺幣成立鴻海塑料企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加工塑料成品,以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旋鈕為主。1977年,掘到第一桶金的郭臺銘轉型模具領域。1982年,更名為鴻海精密工業(yè)有限公司,進入個人電腦連接器代工領域。
時間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期,臺灣傳統(tǒng)產業(yè)已無生存空間,郭臺銘隨著第一波臺商投資大陸潮來到了深圳。1988年,郭臺銘在深圳寶安區(qū)西鄉(xiāng)鎮(zhèn)黃田村成立鴻海精密(深圳)有限公司,生產電腦周邊接插件。又在寶安區(qū)龍華鎮(zhèn)成立鴻富錦精密工業(yè)(深圳)有限公司。
1992年,臺灣企業(yè)界掀起了以資金密集型為主的第二波臺商投資大陸的熱潮,此時的鴻海已經在大陸積累了一定的力量,擁有了擴張的條件,廣東深圳富士康精密組件廠順勢成立,其在深圳龍華和江蘇昆山科技工業(yè)園也相繼成立,富士康科技集團形成。
如今的“富士康-龍華信息科技工業(yè)園”,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計算機和消費性電子專業(yè)生產園區(qū),占地2000畝,擁有員工近8萬名。
2006年,富士康自豪地宣布,他們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yè)。臺灣《中國時報》在分析郭臺銘與鴻海的成長時稱,從1985年剛擠進臺灣制造業(yè)“一千大”的傳統(tǒng)模具公司,到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yè),這和郭臺銘1988年即著手在深圳建生產基地、利用大陸低成本的生產優(yōu)勢有絕對關系。
北上西進
2006年11月6日上午,河北廊坊開發(fā)區(qū)與富士康科技集團簽署投資協(xié)議書,富士康電子信息產業(yè)(廊坊)制造基地正式落戶廊坊。這處將于明年動工的約為3.6萬畝的科技工業(yè)園,富士康計劃斥資12億美元,主要用于發(fā)展手機及手機配件產業(yè)。
有報道稱,此舉將令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今年在大陸的投資超過40億美元。事實上,以深圳為基地,富士康在中國大陸不斷地“北上西進”,今年1月到9月,僅富士康在大陸新投資總額就達14.2億美元,在8座城市新建了7家公司,增資了8家公司。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