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日由國家環(huán)?偩趾椭行康绕卟课(lián)合主辦的“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上,成龍上演了一場“環(huán)保秀”。在活動現(xiàn)場,作為中國環(huán)境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國際巨星的成龍,騎著單人電動車從電梯里出來,緩緩駛入會場。對這樣的特殊亮相方式他解釋說:“只要有條件,我會選擇清潔能源綠色出行的方式!(9月3日《北京晨報》)
如果以“清潔能源綠色出行”為標準,自行車顯然優(yōu)于電動車。然而盡管成龍騎著自行車緩緩入場,在設計上并非沒有可能,但他畢竟選擇了電動車。我不太清楚,當成龍這么做的時候,他本人是否知道在中國一些城市,越來越多的電動車正遭受著被驅逐與被封殺的命運。因此我寧愿附會地相信,“成龍騎電動車入場”正在成為一場現(xiàn)實的諷喻。
這是一個事實:當成龍騎著電動車“入場”的時候,電動車這種交通工具卻在一些主要城市黯然“退場”。我們已經看到,從廣州繼禁摩之后又率先發(fā)布“禁電令”起,相繼有溫州、珠海、哈爾濱、南寧、東莞、沈陽、鄭州、廈門、福州等城市加入到“禁電”的行列中來。此起彼伏的“禁電令”之下,電動車仿佛已是罪大惡極,十惡不赦。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一些地方以“禁摩”的理由來“禁電”,比如公共管理問題、安全問題、環(huán)保問題等等,在輿論的關注下已失去其可能自圓其說的合理性。以眾所關心的環(huán)保為例,作為一種交通工具,電動車可能不比自行車更綠色,但它卻又比諸如汽車、摩托車這些交通工具需要更少能源、制造更少污染、更能減輕城市交通負擔。相關資料顯示,電動汽車被稱為“零污染”汽車,能夠有效改善城市空氣質量,降低噪聲污染。同時,它以電能為動力,因此能夠節(jié)約相對稀缺的石油資源,并且在能量利用效率方面要比內燃機發(fā)動機汽車高。
而與此同時,一種藏匿于“禁電”背后的利益邏輯則日益明晰。這就是一些城市的決策者希望通過“禁電”,為汽車產業(yè)制造被動需求、拉升GDP。媒體報道廣州“禁電”一月后,汽車銷量同比驟升,即為明證。
我們看到,當電動車在中國越來越多地“退場”之時,它卻在國外一些城市“隆重登場”,并獲得政策性激勵。在日本,電動自行車被認定為屬于自行車范疇,這樣與原來的“等同于機動車”相比,就免除了駕駛執(zhí)照、強制保險和稅收、頭盔、牌照等條件的限制。在美國,2003年,美國總統(tǒng)布什批準將低速電動自行車轉由CPSC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管理,減少了法規(guī)對電動自行車的許多限制。在歐洲,歐盟執(zhí)委會在歐洲10國贊助一項E-Tour計劃,推動電動車的發(fā)展,此計劃通過將1300輛電動自行車發(fā)給大城市,借此刺激歐洲大城市環(huán)保交通工具的使用。
也許電動車行業(yè)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但這絕不是將臟水與孩子一同潑掉的理由。我希望,成龍騎電動車入場的做法,不僅成為一次對于電動車這種交通工具的“正名”,更是一次電動車在一些城市“起死回生”的契機。
作者:楊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