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臺胞青年夏令營中,記者遇到了一群來自臺灣大學的大學生。在和這些臺灣未來的精英們交談中,他們每個人都給記者帶來很多的思索。或許,只有交流,才能讓彼此了解對方的感受與想法。
邱光妤:喜歡北京那股歷史的味道
2007臺胞青年夏令營三團十五營的邱光妤,是臺灣大學法律系的研究生。這次來北京參加夏令營已是第二次來到大陸了。當被問起是什么吸引她再次來到北京的時候,她回答:“我喜歡北京的那股歷史的味道”。
略顯斑駁的墻壁,還有朱漆已經(jīng)被曬到微微泛白的立柱,都是邱光妤眼中歷史氣息的載體。然而,她也直言,這次修葺過的頤和園顏色太鮮艷了,朱漆金字的頤和園更像是一個漂亮的大院子,歷史的滄桑感有些淡了。
相比之下,邱光妤更喜歡的是故宮。在故宮里行走,那種在歷史中行走的感覺讓她覺得很享受……
阿娟:兩岸和平與發(fā)展最重要
這位并不愿名字被記錄的女孩,卻代表著很多他們這一代臺灣年青人務實、客觀的態(tài)度。
阿娟是第一次來到大陸,對于北京的現(xiàn)狀,她感到很吃驚。記者近乎打趣地問她:“來之前不會覺得大陸還是清朝末年的那種樣子吧?”她坦誠的回答:“其實,有這樣的感覺也是難免的……”
但是,親眼所見的北京,推翻了阿娟的想象。看著北京林立的高樓大廈,阿娟淡淡地說:“北京的發(fā)展其實幾乎和臺北差不多了……”
在談到如何看待兩岸的交流時,阿娟說,自己和自己身邊的很多年青人都一樣,都會比較現(xiàn)實的看問題,兩岸之間其實還是和平與發(fā)展最重要,而交流是一個必要的前提。
廖淑志:在大陸讀書和在臺灣成長都很自豪
畢業(yè)于臺灣大學日語系的廖淑志已經(jīng)是北京大學的研究生了。而在北京大學讀研,她選擇了比較文學專業(yè),她希望將自己日語的優(yōu)勢和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興趣,都能在自己選擇的專業(yè)上得到發(fā)揮,所以他選擇了古代文學的方向。
廖淑志告訴記者,她很自豪可以考進北京大學讀書,同樣,來自臺灣的她,也依然很自豪自己生長在臺灣。她解釋說,臺灣其實很不錯,氣候很好,物產(chǎn)也豐富,尤其在臺灣長大,對那里有著很深的感情,真的覺得,生長在臺灣其實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和每個人的交流,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原來對方總是有一些想法,很容易理解,但之前自己卻從未這樣想過。還有一些細小的差異,通過交流才會彼此明白。就像阿娟告訴我,“地鐵”在臺灣叫做“地下鐵”或者“捷運”;一位領(lǐng)隊告訴我,我所稱的“三角梅”在臺灣有一個更詩意的名字叫“九重閣”。(趙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