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四月三日電 題:讓楊麗娟“泯然眾人”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一個追星女青年為見偶像賠上了父親的生命,賠上了自己的青春,讓全國媒體陪著轉(zhuǎn),這本是一大怪聞。圍繞此事的最新消息、綜合評論已多,本不應(yīng)贅言。有人說,社會浮躁使然;有人說,青少年心理救助機制亟須建立;有人說,家庭、學(xué)校、社會應(yīng)各負其責(zé);有人說,媒體對此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似乎各有說辭,似乎人人有理。讓人想起幾年前馬家爵案出來時,上述四條意見也無一例外被放大。
馬家爵與楊麗娟,事情不同,人物各異,但探討根源時大同小異,足以說明社會在對待青少年問題上的足夠重視和不夠深入。
其實,楊麗娟的事情不是今時今日發(fā)生的,至少去年就有報道,只是那時楊麗娟還沒見到劉德華,那時楊父還未跳海身亡,所以也就沒有構(gòu)成轟動事件。從馬家爵到楊麗娟,青少年心理健康多次被人重提,但真正從中獲益的青少年比例仍然很少,是不是說明社會有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沒去做呢?
其次,楊麗娟居然為了十三年前偶像偶一入夢從此輟學(xué),那時她是不是違反《義務(wù)教育法》姑且不論,卻沒有人真正幫助那時尚年幼的楊麗娟從夢中走出來才造成了今日的悲劇!笆暌粔簟苯裉鞄茁暢庳(zé)讓她走出來談何容易!工作、學(xué)業(yè)、經(jīng)濟來源、親人……這些在她見劉德華之前或許都還能在心里的天平上與偶像平衡;但見完之后,偶像坍塌,隨之種種不合意處隨之涌上心頭,轉(zhuǎn)而失落、憤怒、仇恨從心理學(xué)上講也是自然的事情。直到今天也沒有人能與楊麗娟心平氣和地對話,沒有人幫她矯正心理畸形。
今天事情似乎已經(jīng)起變化了,大家關(guān)注的是楊麗娟的機票是誰出的、港澳通行證怎么特批的、還有人向她求愛、還有人要把她的故事拍成電影……充分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善用社會熱點炒作自己的才能。很難說媒體低俗,因為讀者大眾誰也難免低俗,這些都是街頭巷尾的談資。
十幾年前有人為了偶像輟學(xué),二十幾年前有影迷為了偶像結(jié)婚自殺,今天很多孩子哼著周杰倫的歌,卻不會從心里真正管他的女友姓侯還是姓蔡,也許正是時代的進步。
聽說楊麗娟又取得了去香港的通行證,聽說劉德華“最后一次”回應(yīng)此事,但愿沒有下文,就讓楊麗娟把她的夢留在心里吧。這個社會總有些人不同于凡人,劉德華的歌迷有些異常也不奇怪,就讓楊麗娟“泯然眾人”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