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先生過去有一本文集,起了一個很好的名字,叫作《雜拌兒》。這個書名,外地人看了,感覺不到十分親切,甚至還有些不理解。而北京人看了,卻感到特別親切。俞先生16歲由蘇州到北京,后來雖然曾回過南方,并且在上海中國公學(xué)教過書,但那都是短時(shí)期的,其余時(shí)間則都住在北京,可以說是成為完全京朝化的學(xué)者了,所以書名亦起的是富有京朝鄉(xiāng)上氣息的《雜拌兒》。
什么叫“雜拌兒”呢?這是北京舊時(shí)過大年時(shí),無論貧富,家家都要預(yù)備的一種食品。對于過年最感興趣的就是一群孩子們。他們除了穿新衣,戴新帽,給長輩拜年叩頭,拿壓歲錢而外,更重要的就是有好東西吃。而在零食中,除去瓜子、花生,最普通的就是“雜拌兒”了。雜七雜八,樣樣都有。那些比較講究的家庭,有高貴的客人來,就端上果盤,細(xì)細(xì)吃茶,象《紅樓夢》中襲人家招待寶玉一樣。那還是正月里接待客人的時(shí)候,有的是細(xì)果盤,而襲人還認(rèn)為沒有什么可吃的,給寶玉拿了幾粒松子仁。吹去細(xì)皮給他吃。至于對待焙茗呢?那就不會這么細(xì)致了,最方便的,就是捧一大捧“雜拌兒”放在他衣襲里,讓他自己摸著吃。
“雜拌兒”,簡言之就是把一些甜的干果、芝麻糖之類的東西混合在一起。大體上有這樣一些:瓜條、青梅、蜜棗、山渣糕、花生粘、核桃粘、麻片、寸金糖、豆沙陷芝麻糖、油棗、楷杷條、小開口笑、糖蓮子、米花糖、虎皮杏仁等等。過去沒有西式糖果。一直到清末才有進(jìn)口的瓶裝“摩而登糖”。至于什么太妃、牛軋、朱古力等等,當(dāng)年老北京是很難聽到的。同“雜拌兒”近似的是“什綿南糖”,就是把麻片、寸金糖、黑白芝麻糖、各種灌餡芝麻雜拌混雜在一起;再加上瓜條、青梅、蜜棗等,就成為“雜拌兒”。新年新歲,要喜氣洋洋,“雜拌兒”在色彩上顯示了這點(diǎn),紅的是山渣糕,綠的是青梅,金黃是開口笑、油棗,粉紅的是染了色的花生粘、核桃粘。不但色彩鮮艷,吃起來亦又香、又甜、又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