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3月15日電 據(jù)教育部網(wǎng)站消息,教育部15日在京召開高校學術風氣建設座談會,與會人員圍繞目前高校學風建設的現(xiàn)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產(chǎn)生原因進行了深入討論,并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學風建設提出了建議和意見。座談會上,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分別發(fā)言剖析學術失范現(xiàn)象。
周其鳳說,學術道德和學術規(guī)范是科學研究工作者應遵循的基本倫理和規(guī)范,是保證學術正常交流、提高學術水平,實現(xiàn)學術積累和創(chuàng)新的根本保障。近年來,學術活動中道德失準、行為失范的問題時有發(fā)生。一些學者違背學術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濫造;或媚于世俗,熱衷炒作;更有甚者,喪失學術道德,以抄襲剽竊為手段換取一時之名利。這些行為和現(xiàn)象雖屬個別,但若不加以制約,將嚴重污染學術環(huán)境,影響學術聲譽,阻礙學術進步,進而影響整個學術群體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周其鳳介紹說,北大在學術道德規(guī)范建設方面堅持如下幾點原則:
一、建設學術自由與學術規(guī)范和諧統(tǒng)一的學術氛圍
學術自由的基本精神在于學術研究的自由意志、獨立精神和批判意識;而學術規(guī)范的宗旨即在于對學術自由的維護與尊重。在學風與學術規(guī)范建設上,我們強調既要積極推崇并維護學者的學術自由,也要倡導學者在自由表達學術觀點的同時遵循共同的學術規(guī)范。
二、建設制度規(guī)范與自我約束有機結合的控制機制
一方面,倡導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完善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加強對學術失范的監(jiān)控和懲處;另一方面,積極提倡學者自覺地尊重、維護和實踐科研活動的職業(yè)道德,將學術規(guī)范自覺地內化為自身科學活動的行為準則及價值取向。
三、建設事先預防和事后處理互為補充的教育手段
對于學術失范事件,根據(jù)嚴重程度給予不同形式的懲處。同時,著重致力于學術失范的預防機制建設,避免潛在的學術失范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四、建設表現(xiàn)形式與實質內容并重的成果評價體系
一方面倡導學者要從細節(jié)做起,注重基礎性的形式規(guī)范,對于研究過程中包括引文注釋、觀點引證等技術、形式層面的具體規(guī)則精益求精;同時更要從追求原創(chuàng)性和實質性進展、把握正確的理論導向、運用科學的學術批評等內容層面形成研究成果的規(guī)范性評價。
據(jù)上述原則,周其鳳說,北大在學術道德規(guī)范建設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加強領導,全面部署
加強學術規(guī)范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北大主要領導親自負責學術規(guī)范建設工作,將學術規(guī)范建設納入學校的整體工作之中,形成全校師生全面動員、共同參與,各單位齊抓共管、分工負責的工作格局。
二、落實機構,事有專管
2007年,北大在學術委員會下專門成立學術道德委員會,由校長任主任委員,由各學科領域德高望重的資深教授、學者任委員,負責制定、解釋和評估學校學術道德方面的政策、規(guī)定和存在的問題,接受對學術道德問題的舉報,對有關學術道德問題進行獨立調查和審議。獨立于行政體系之外的學術道德委員會的成立,對于學術道德規(guī)范的宣傳引導及相關問題的處理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修訂規(guī)章,完善制度
近年來,北大先后制定、發(fā)布了《北京大學學術道德規(guī)范建設方案》、《北京大學學術道德委員會工作辦法》,修訂了《北京大學教師學術道德規(guī)范》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進一步規(guī)范了學術評價機制和評價體系;修訂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學術規(guī)范的相關規(guī)定,建立學位論文失范追究導師責任制度。通過一系列建章立制工作,為加強學術規(guī)范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宣傳教育,防微杜漸
在上述規(guī)章制度制定的過程中,組織全體教學、科研和管理人員廣泛參與了草案的修訂,這個過程,一方面廣泛聽取相關群體的意見和建議,使得相關制度更加完善、科學,另一方面也是一個宣傳與教育的過程。
在新教職員工入職培訓中、在對學生進行的講座、座談中,相關職能部門組織了大量學術規(guī)范教育課程,防范于未然,力求將學術道德規(guī)范意識、學術道德規(guī)范常識通過每一次機會滲透到每位師生員工的潛意識中。
另外,學校還計劃分學科加大力度建設學術道德與學術規(guī)范類課程,同時編發(fā)不同學科的學術規(guī)范細則和典型案例,充分利用學校各種資源,以多種渠道和途徑加強宣傳和教育工作力度,營造學者自律的良好學術道德氛圍。
周其鳳指出,學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學術創(chuàng)新取決于學者對學術道德規(guī)范的尊崇和執(zhí)著。針對當前學界存在的一些急功近利、破壞學術道德風氣、違背學術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若不加以重視,恐怕將嚴重危機整個學界的風氣,進而影響中國學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為此,北京大學希望能在教育部等上級部門的領導下,與兄弟院校的廣大師生和科研工作者一起,求真務實,去偽存真,為中國學術的繁榮與進步作出自己的努力。
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在座談會上剖析了學術不端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
自從古老的歐洲大學建立以來,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開始從貴族的“門客”的身份中解放出來,并逐漸轉變成為“職業(yè)化”的研究人員。當歷史進程跨入第一、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時,學術研究成為國家行為,體現(xiàn)了更強的國家意志。進入20世紀60年代前后,學術研究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工業(yè)界和商業(yè)界的介入使得學術研究的社會與經(jīng)濟價值得到了空前的發(fā)掘。這種深刻的變化反映了學術發(fā)展的必然,也是社會發(fā)展之必需。然而,謀取學術研究的經(jīng)濟社會利益也就隨之成為學術機構和研究人員追求的目標之一,從而伴生出形形色色的學術失范行為。
楊玉良指出,雖說“學術失范”行為不足為奇,但學術研究的職業(yè)化的一個嚴重的負面效應就是對“學術精神”和“學術傳統(tǒng)”的解構。時至今日,“學術”不僅可以換取榮譽和金錢,謀取官位,還可為學術機構帶來榮譽和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學術成績就和學術機構、學者個人的利益形成了復雜、緊密的聯(lián)系,從構成了對形形色色的“學術失范”行為溫床。尤其是其中個人與學術機構在利益上的捆綁過于緊密時,學術機構也將揭露遮蔽“學術失范”的丑聞,因為問題的關聯(lián)方都意識到此類新聞的媒體效應具有很大的殺傷力。這種“殺傷力”來自公眾對“學術研究”、學術機構和學者的“神圣性”和“純潔性”的高度期盼。遙想源于17世紀中葉關于牛頓和萊布尼茨關于微積分的發(fā)現(xiàn)權(以及是否存在剽竊)的爭端,英國皇家學會乃至皇室也被卷入這場紛爭之中,至今仍未完全平息。進入現(xiàn)代,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學術失范”案的爭端也常常演變成國家之爭,成為外交事件,政府首腦們也不得不為之親自出動。
反觀當今國內的“學術失范”之風屢禁不止的現(xiàn)象,似乎還另有原因。首先當然是學者對自己的“公共知識分子”身份的自我認知不足,忘卻了“公共知識分子”代表的是公共利益,堅守的是民族文化和人類文明中的普適性價值理想。除此之外,媒體本身對“學術研究”的報道也為其罩上了許多不切實際的“光環(huán)”,使“學術研究”帶上了人為的“神秘感”,而缺少應有學術精神和嚴謹性。媒體的這種“廣告式”的學術報道,往往連研究領域稍有不同的專家都難以理解,并常常對公眾產(chǎn)生誤導,但它卻為學術機構和個人贏得一些實際的利益。這種做法的一個“隱動力”源自多年來風行的,嚴重背離學術精神的學術評價、評估和評審體系,其危害性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更具娛樂色彩的是,一些大學自己的“高等教育研究所”也熱衷于向媒體發(fā)布“大學排行榜”之類的新聞,甚至還煞有介事地“定量”計算出我們的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距離。更大的問題在于,這種頗具娛樂性的鬧劇常常是我們大學自編、自導、自演并得到大學當局和教師的主動、半主動的配合的。當這種鬧劇在相應的制度保證下被導演出來,它就有一整套繁瑣的評價指標、嚴密的操作程序、定量的計算方法、……。這種頗像文革時期農(nóng)村中的“大寨式評分”的考核與評估辦法,或許對于“治懶”有一定的作用,但這種貌似精確的手段遏制了學術研究的靈魂,制造了大量“學術泡沫”,乃至大量的“惡學術”。在這種不符合科學精神的評估及評價體系下,大學頗有可能淪為“大學排行榜”里的大學,“一流大學”成為“指標化”和“數(shù)字里”的“一流大學”。雖然,這樣那樣的“排行榜”的發(fā)布有時頗具熱鬧的“新聞效應”,但我們必須牢記,大學要“仰望星空”,要思考未來,更需要冷靜與寧靜。因此,在此類問題上,我們大學及其中的學者不應追逐此種“媒體效應”。
令人擔憂的是,與這種“大學排行榜”產(chǎn)生相對應的評價、評估方法正在成為一種制度,并演變?yōu)橐环N“學術科舉制度”。這種“制度”還將“學術成就”與各種實在利益“定量地”、過渡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其不僅使得“學術道德”和“學術精神”的消解,創(chuàng)造力的貧乏,而且還催生了諸多沒有真正學問的“學霸”和“官僚化的學者”。因此,廢除那些不符合科學精神和學術傳統(tǒng)的學術評估和評價制度,或許可以對凈化“學術空氣”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們復旦大學正在著力開展這項工作。
與之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諸多大學為了抬高自身的學術聲譽,也為在一些評估的“數(shù)字”里有更好的表現(xiàn),聘用了一些“學術大腕”來為之撐撐“門面”。有時這種“門面”還確實能為聘用單位謀得一些實際利益,但此舉卻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國家資源的配置。一些受聘者也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不顧自己的時間與精力而多處兼職。這種“不良兼職”現(xiàn)象的發(fā)生或多或少也是受到了評價、評估和評審體系的影響,到頭來往往給受聘者和聘用單位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毒化了“學術空氣”。因此,杜絕那些有名無實、徒有其表的“雙聘”和“兼聘”,或許對遏制“學術失范”現(xiàn)象的發(fā)生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總之,作為學術機構和其中的學者,對學術、學術精神和學術傳統(tǒng)的堅守是頭等重要的。只有在“堅守”的基礎上改革不良的學術制度,消除在學術、個人和學術機構在世俗利益鏈條上的附加的“增強鏈”,才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各類“學術失范”行為的發(fā)生。因此,所有的學術機構、學術管理機構、學者,包括媒體,都應為此努力。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