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百年碼頭龍舞起 黃河岸邊賞龍燈
中新社呼和浩特3月1日電 題:百年碼頭龍舞起 黃河岸邊賞龍燈
中新社記者 張瑋
乍暖還寒的清晨,裹著棉襖的游客和村民們早早圍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河口村文化廣場上,摸龍頭、捋龍須,沾福氣。
“龍燈鼓”聲響起,年輕的龍舞藝人將百余斤的長龍扛起,或昂頭,或擺尾,蜿蜒暢游在人群中?!褒垷艄摹甭暵湎?,可清晰聽見黃河深處隆隆的冰裂聲,成為龍舞的尾奏。
“二月二,龍?zhí)ь^。這天之后,年才算過完?!焙涌邶埼璧谌鷤鞒腥笋R利平作為龍舞的總指揮,帶領(lǐng)30多人正舞得熱鬧。

河口村位于黃河上中游分界點,獨特的地理位置使這里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水旱碼頭,走西口(“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的各路人馬往來云集,曾持續(xù)了200余年的繁榮。
馬利平說,隨著當時商社、行社、同鄉(xiāng)社等民間社團一同興起的,還有河口的社火文化。相傳,當?shù)亍俺院勇凤垺钡拇瑬|、長期從事漕運的人員共同興辦了“興隆社”,“社火表演包含各種雜戲、雜耍,河口龍舞就是其中之一。”
馬利平的爺爺和父親都是鐵匠,浴火揮錘之余,父子倆對龍舞和鼓樂也十分鐘情?!按謇锏膸讞l老龍都是經(jīng)我父親和爺爺?shù)氖肿龀鰜淼摹=衲?,我自己也做了一條。”
傳統(tǒng)老龍為兩條龍燈,龍頭重約七八十斤,龍身長約3丈余,由12根骨節(jié)和龍尾組成。一條龍的龍頭、龍身為金黃色,人們稱為“火龍”;一條龍的龍頭、龍身為青白色,人們稱為“水龍”。
“這兩條龍體重、身長、型美,且制作時間較早,被人們尊稱為‘老龍’。每年社火活動時,水、火二龍輪流出演?!瘪R利平向記者邊演示、邊介紹,“舞龍時,需2至3班人輪舞,每班需要10多個人。特別是掌龍頭的,必須是身材魁梧的壯漢才能舞個一兩場。兩條老龍伴隨著‘龍燈鼓’的鼓點,搖首擺尾,在鼓鐃聲中祈愿一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p>
8歲起,每到春節(jié),馬利平就被父親帶著走街串巷舞龍。因為熱愛,祖孫三代堅持舞龍上百年。

“這龍耍的就是一種氣勢。聽,‘龍燈鼓’聲像不像黃河滾滾浪濤聲?”馬利平說,雖說“有龍才有鼓”,但只有“龍燈鼓”才能配得上河口龍舞。
相傳,生活在黃河邊的男子從七八歲開始就上船敲梆子、打河網(wǎng),敲梆子的作用是驚魚入網(wǎng)?!奥鼐颓贸隽斯狞c韻律,練成了打鼓的童子功?!瘪R利平說著,又打起了鼓點。
如今,“龍燈鼓”在保持原譜的前提下,經(jīng)過一代代藝人們不斷鉆研改編,創(chuàng)作出一套獨特的打擊技法,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音色和韻律。
“一組5人,1人打鼓、2人耍鐃、2人墊鈸?!瘪R利平介紹,“龍燈鼓”鼓身內(nèi)部裝著當?shù)罔F匠盤打的鐵條彈簧?!肮狞c急促時,鼓槌敲在鼓皮上會發(fā)出‘嗡嗡’的顫音,渾厚且有氣勢?!?/p>
“龍燈鼓”以鐃、鼓、鈸3件樂器渾然一體,絲絲入扣,時而聲如轟雷,猶疾風(fēng)暴雨傾天而降;時而輕緩昂揚,如和風(fēng)細雨徐徐飄蕩。這種“鐃倡鼓應(yīng)鈸助勢”的演奏方式,自然形成一種有問有答、有呼有應(yīng)、緊湊和諧又跌宕起伏的氣勢,聞之令人歡欣鼓舞。
前些年,馬利平成立河口龍騰鼓隊,這項傳統(tǒng)的“男兒藝”有了新的變化——這支30多人的隊伍中,60%是女隊員。曾是外鄉(xiāng)人的女隊員劉娜被這項“有激情”的民間藝術(shù)所吸引,“與舊時相比,現(xiàn)在的龍舞更加生機勃勃,以歌頌我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3日 17:06:14
- 2025年04月03日 15:42:34
- 2025年04月03日 15:08:46
- 2025年04月03日 14:58:31
- 2025年04月03日 14: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