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寄語內地港澳學生:成為橫跨多領域的“多面體”
中新網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朱賀 李柏濤)“今年兩會,我第一次接受機器人‘記者’采訪,還見到了會拉花的機器人‘咖啡師’。具身智能已走進日常生活,未來會融入各行各業(yè),大家要提前思考,如何將專業(yè)所學與國家發(fā)展結合起來?!?/p>
2025年全國兩會閉幕不久,3月12日,港區(qū)全國人大代表林至穎向北京語言大學50余位臺港澳學生寄語道。該校主辦的“我向代表學‘兩會’”座談會當天舉行,林至穎和澳區(qū)全國人大代表蕭志偉分享了兩會見聞。

“由治及興的過程中,香港需要在‘人工智能+’領域提早布局。”林至穎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6G、具身智能等未來產業(yè),為香港經濟找到新增長點、開拓新賽道帶來深刻啟發(fā)。隨著“人工智能+”內涵日益豐富,港澳青年也要成為橫跨多領域的“多面體”。
“蕭先生,我們去大灣區(qū)發(fā)展需要做哪些準備?”調研期間,蕭志偉常聽到澳門青年如是發(fā)問。“把基層民眾的聲音帶去全國兩會,是全國人大代表的重要職責,”蕭志偉說,也因此,“如何更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qū)”成為今年兩會期間澳區(qū)代表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蕭志偉說,澳門在過去25年獲得的發(fā)展,與“一國兩制”下國家所賦予的定位密切相關。他呼吁澳門青年在全球視野、國家發(fā)展中思考未來,找準自身定位,展現獨特優(yōu)勢。
參加座談會的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田飛龍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涉港澳部分新增“深化國際交往合作”,表明國家對港澳寄予厚望。港澳青年應努力提升各方面素質,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不僅成為國家對外交往的語言傳譯者,更是文化互信的構建者、“一國兩制”成功故事的講述者。
北京語言大學大二澳門學生周君諺說,澳門學生具有天然的跨文化優(yōu)勢,自己也將加強語言學習,助力澳門成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交往合作的重要橋梁。(完)


精選:
- 2025年04月12日 17:26:22
- 2025年04月04日 09:20:49
- 2025年03月30日 17:22:05